小寒到 這些事情你應該要知道(組圖)


小雪一到,太陽正運行到黃經285度,天氣也開始轉寒。(圖片來源:Pixabay)

每年的1月6日前後,也就是冬至過後的十五日,正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冬季的第五個節氣小寒--到來之際。俗諺「小寒大寒,凍成冰團」、「三九、四九冰上走」,就是指出小寒到大寒期間,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亦是陰氣最盛的時期。至於「小寒、大寒凍成一團」這一諺語,則是在形容小寒的天寒地凍,而不少人依據親身體驗而斷定「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把小寒視為最冷的階段。這個時候,太陽正運行到黃經285度,天氣也開始轉寒。

雖然從字面理解,小寒不會比大寒還要冷,但根據氣象記錄,諸多地方在小寒期間往往比大寒期間還要冷,像中國大陸的北地在小寒期間,江水就已經凍結成冰,南方則會下起雪來。總體而言,北方在小寒時,會冷得更多,南方則是在大寒時會冷得更多一些。

民間諺語「小寒寒,驚蟄暖。小寒暖,倒春寒」與「小寒大寒大日頭,來年開春凍死牛」,均是指小寒、大寒期間出現凍極了的狀況,等到開春時期,才能夠順利回暖。

古人稱小寒三候為「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鴝。」也就是指:大雁北遷,喜鵲築巢,野雞鳴叫。不過,為什麼三候都與鳥有關呢?古人認為,「禽鳥得氣之先」,也就是說鳥類擁有極高天賦,能夠感知陰陽之氣的流轉,而在所有節氣中,唯有小寒、白露是以鳥類當作物候標識的。

相信不少人發現了,素來以傲雪的高潔姿態獲得稱頌的梅花在小寒時期開始綻放。當然,探梅尋芳的人也增多了起來。宋代女詞人朱淑真即寫下了「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的佳句,告訴世人快快在此期間來觀賞擁有獨特暗香、為陰寒天地增添色彩的臘梅。

其實,民間早已經流傳了「探梅」這一項傳統習俗。民眾喜愛在這個時候前往賞梅區,靜靜觀賞正在盛開的梅花。在天寒地凍的冬季裡,想必賞梅能令人心情愉悅,一掃諸多不舒爽感覺。

除了「探梅」習俗,小寒吃「臘八粥」是更多人知曉的習俗。中國民間傳說臘八粥是源自於天竺,且主要盛行於中國北方一帶。臘八粥是一項溫補美食,不只能驅除體內寒氣,還具備養血養氣等功效。關於食材部分,民間多用白米、栗子、黃米、小米、紅豆、菱角米、去皮的棗子等,加水熬煮製成。南宋周密撰寫的雜記《武林舊事》即有相關記載:「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類作粥,謂之『臘八粥』」。

最後,跟大家介紹描寫小寒的兩首詩:

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霜鷹近北首,雊雉隱叢茅。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

首句關乎音律。大呂與黃鐘,是古樂十二律中的頭兩個音律,大呂對應了十二月,黃鐘則是對應十一月。因此,第一句才會說「小寒連大呂」;第二句則是指,喜鵲感知春季已近,開始築巢、繁殖後代。由於蟲兒已經躲藏了起來,因此喜鵲只能沿著彎曲的河流覓食,並圍繞著樹梢來築巢。一隻老鷹朝北方飛翔,野雞躲藏在聚攏的茅草間。請不要埋怨氣候嚴寒,現在處於冬春交替,正月馬上就要到了。

第二首則是大文豪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詩《清遠舟中寄耘老》:「小寒初渡梅花嶺,萬壑千岩背人境。清遠聊為泛宅行,一夢分明墮鄉井。覺來滿眼是湖山,鴨綠波搖鳳凰影。海陵居士無雲梯,歲晚結廬潁水湄。山腰自懸蒼玉佩,野馬不受黃金羈。門前車蓋獵獵走,笑倚清流數鬢絲。汀洲相見春風起,白蘋吹花散煙水。萬里飄蓬未得歸,目斷滄浪淚如洗。北雁南來遺素書,苦言大浸沒我廬。清齋十日不然鼎,曲突往往巢龜魚。今年玉粒賤如水,青銅欲買囊已虛。人生百年如寄爾,七十朱顏能有幾。有子休論賢與愚,倪生枉卻帶經鋤。天南看取東坡叟,可是平生廢讀書。」

蘇軾一下筆就著墨了生長在萬壑千岩間的凌寒梅花,接著又描述自身行動,訴說自己不受羈絆、笑看世間的豁達,並不忘自嘲虛度了生命,滿身盡是不受賞識的學識。相信不少人透過這一首詩,瞭解了蘇軾的困頓、不甘、灑脫之後,倍感戚戚焉。縱使身處寒冷冬季,亦能因蘇軾的真情實意而收穫溫暖。


民間有云:「小寒大寒大日頭,來年開春凍死牛」。(圖片來源:Pixabay)

本文留言

作者清淺整理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