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新年(組圖)
2023年又匆匆的走到了尾聲了。
正所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眨眼之間,2023年——一個疫症和經濟衰退蠶食全球,矛頭特別直指中國大陸的一年——又匆匆的走到了尾聲了。
西曆新年
「新年」是每個民族訂定曆法的一個循環的開始的頭一天,亦是每年的第一天。每個民族訂定「新年」的日子都可能不同,而西方的民族的「新年」就普遍都訂定在西曆一月一日,即是每年的一月一日,為了區分西方人的新年與中國傳統的「黃曆新年」,一般華人稱西方的「新年」叫做「新曆新年」、或者叫做「西曆新年」。美國、英國、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南韓、北韓和越南等地都將「西曆新年」訂定為當地的「法定假期」。
西洋曆法
太陰曆法
我們現在講述一下「西曆」曆法的歷史,首先要介紹的是「太陰曆」。
「太陰曆」(lunar calendar)是西方古代社會最早使用的曆法,主要是按著月亮環繞地球的週期來編製的曆法,又稱為「陰曆」。「太陰曆法」的計算方式是根據月亮環繞地球運行一週的時間訂定為一個月,稱為「朔望月」,大約是有29.530588日,即是29日半多一點點,為了要用一整日為計算的單位,於是將一個月逐一分為大月30日和小月29日,一年共約為354日或355日。
西方古代的社會以農業為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種秋收。其實,陽曆,即是以太陽對地球影響的週期來計算出來的曆法應該更能幫助農耕,可能是因為遠古時期在黑夜中的月亮的盈虧圓缺特別容易被觀察得出來,所以,古代的曆法大多採用的是「陰曆」,直至古人掌握更多一點天文知識才發現太陽在曆法中的關鍵地位。
羅馬曆法
從「太陰曆法」發展出來的曆法是「羅馬曆法」(the Roman Calendar),由於「太陰曆」不完善,「羅馬曆法」又參照了「希臘曆法」(the Greek Calendar),在公元前738年開始使用,但是,計算的方法比較混亂。
努馬曆法
古羅馬(Ancient Rome)領袖Numa Pompilius(努馬‧龐皮利烏斯)觀察到太陽每年都會回歸到同一位置上去,是為一年,揉合了之前的「太陰曆法」在「太陽曆法」裏,成為一套「太陰-太陽曆法」(lunisolar calendar),將一年製訂為12個「太陰月」(lunar months),合共355日,稱為「努馬曆法」(Numa's calendar),於公元前713年施行。
至西元前452年,Numa Pompilius發現一年只有355日,仍然與太陽每年要回歸到同一位置上去的日子不吻合,太陽每年要回歸到同一位置上去的現象稱為「回歸年」(tropical year),為了將曆法準確的調整至「回歸年」,Numa Pompilius於是每隔一年就加上一個特別「太陰月」,一般是加上22日或23日。
從現今對曆法的認識,當時對曆法的計算仍然有一定的偏差。
儒略曆法
直至Emperor Julius Caesar(Emperor Gaius Julius Caesar)(蓋烏斯‧儒略‧凱撒大帝)在公元前44年3月16日統治了「古羅馬帝國」(the Ancient Roman Empire),他採納希臘數學家兼天文學家亞歷山大的索西琴尼(Sosigenes of Alexandria)計算的曆法,稱為「儒略曆法」(Julian calendar),「Julian calendar」的「Julian」一詞從「Julius Caesar」(凱撒大帝)的「Julius」而來,「儒略曆法」於公元前46年(B.C.46)的1月1日起在古羅馬帝國實施。「儒略曆法」參照了流傳下來的「太陰曆法」和「努馬曆法」,再加上太陽在地球上日出、日落、日照等現象來計算曆法,是一套以「陽曆」為主的曆法計算方法,以「回歸年」作為計算年、月、日的標準,計算出一年平均有365.25日,一年仍然跟「努馬曆法」一樣維持有12個月,大月、小月交替,大月是單數的月份,有31日,小月是雙數的月份,有30日,二月有29日,於是「平年」-平時一年的日數-就有365日,多出的0.25日,即四分之一日,就要「四年一閏」,「四年一閏」的意思是每四年要增加多一日,於是在「閏年」的二月底增加「一閏日」,使只有29日的二月份成為30日。
以「儒略曆法」的計算方法,大月是單數的月份,即一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和十一月,每個月都有31日,合共186日;小月是雙數的月份,即四月、六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每個月都有30日,合共150日;二月份有29日;全年合共有365日,這是「平年」的日數。要是在「閏年」,在二月份增加一日,有30日,全年合共有366日,這是「閏年」的日數。
另一位「古羅馬帝國」王帝Augustus(奧古斯都)繼承Julius Caesar的「儒略曆法」的研究繼續改良,他從二月份減去一日,二月份變成只有28日,然後把這一日加在八月份裏,變成八月大,有31日,又把九月和十一月改為「小月」,把十月和十二月改為「大月」,就與今日的曆法十分接近。就是:一月大、二月小、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月大有31日,月小有30日,「平年」二月有28日,一年就有365日,「四年一閏」,「閏年」二月有29日,一年就有366日。
「儒略曆法」當年已計算出一年平均有365.25日,較「回歸年」365.2422日相差只有0.0078日,即是說每128年才會出現一日的偏差。這個曆法的計算方法算是已經十分接近當今曆法的計算,當然尚有一些差距。
格里曆法
公元後1582年,羅馬教宗Pope Gregory XIII(教宗格裡高利十三世)再將「儒略曆法」修改,變成「格里曆法」(Gregorian calendar),沿用至今,即現時所謂的「西曆」,或叫「公曆」。
生命智慧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這幾句辭出自於《易經·繫辭》(下篇),白話文演繹這段說話就是說:太陽西下去了,月亮就東升上來;月亮西下去了,太陽就東升上來;太陽和月亮相繼離去,一天就完結,第二天就來臨。寓意時光飛逝,勸人要珍惜光陰。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寓意人遭難、遭災、遭變、遭厄、遭罪是磨練,不經磨練,不能鍛鍊成為真金。但要謹記「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過能過。」經歷冬寒之後,像松柏一樣不凋謝,才能嘗到春天的生機。
春天的生機。(以上圖片皆來源:Adobe Stock)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若不降嚴霜,松柏不如蒿草
元朝《硃砂擔》戲曲第二折有這麼幾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若不降嚴霜,松柏不如蒿草。」白話意解這段對白就是說:「做了好事會得到好的報應,做了壞事就得到壞的報應。若果天氣沒有嚴寒的冬天、沒有降霜下雪,松柏就等於野草一樣,就沒有分別了。」內裏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善惡沒有報應,天又怎能將做好事或做壞事的人分開呢?若果沒有報應,人積善就不如做惡了。這些說話都是告誡人「善惡有報」是天理。做人就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與人為善、難忍能忍和做一個真誠的人。
其次,就是:「湛湛青天不可欺,舉頭三尺有神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湛湛青天不可欺,舉頭三尺有神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出自清代錢彩所著的《說岳全傳》,《說岳全傳》講述:宋代抗金名將岳飛率領宋軍對抗金人南下入侵的英勇事跡。這個諺語的意思是說:無論做了好事或壞事,不要以為可以隱瞞上天,神明會一一監管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早來或者遲來。奉勸世人多行善積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箴言出自於《禮記‧大學》,內容是這樣子寫:「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意思是說:商朝的商湯王帝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這樣子說:「如果今天能夠洗擦乾淨自己,就應該保持每天都要洗擦乾淨自己,洗擦乾淨自己之後還要繼續洗擦乾淨自己。』康誥回應說:『這就鼓勵人貪新忘舊了。』《詩經》又這樣子記載:『周朝雖然統治的是舊有的國土,但是,她稟承了新的天命,以革新的治國理念去治理國家。』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至善。」
《為甚麼會有人類》、《為甚麼要救度眾生》
建議大家在網路上找一找法輪功創始人李洪志大師發表的《為甚麼會有人類》和《為甚麼要救度眾生》兩篇文章,也許你就會有對昨天、今天、明天的事和為甚麼生而為人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或會影響你以後的人生。
小結
祝願各位在新的一年能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把握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