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為何接連罷黜總書記?「改革」只是權宜之計 (組圖)
鄧小平為何接連廢黜胡耀邦與趙紫陽? (網路圖片)
鄧小平最初推行改革開放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這種出發點和心態,決定了鄧記改革的搖擺性與不徹底性,扮演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雙重角色,一方面大力推行經濟改革,另一方面頑固拒絕政治改革。在推行經濟改革的時候,鄧不自覺地充當了社會主義的掘墓人;在拒絕政治改革的時候,他又是一黨專政制度的堅定捍衛者。鄧一直陷於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而不能自拔,時常伸出自己的左手打自己的右臉,又用自己的右手打自己的左臉,乃至自斷左膀右臂,接連廢黜胡耀邦、趙紫陽兩任總書記。
趙紫陽雖有治國安邦的才能,卻有志難酬,受制於中共的老人政治。鄧小平集開明與專制,改革和守舊於一身的特點,限定了趙活動的歷史舞臺。趙紫陽則在歷史的緊要關頭,不以個人的進退為念,毅然與鄧小平的鎮壓決策分道揚鑣,鑄造了悲劇英雄的形象。
提起趙紫陽,我的眼前總是浮現出這樣一幅照片中的情景:那是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上,他和胡耀邦一道被增補為政治局常委,正圍繞著鄧小平、陳雲交談。照片中,胡、趙二人一頭烏髮,年富力強,鄧、陳兩人雖已年邁,卻也一副壯心不已的樣子,四人在一起談笑風生。那是一幅中國改革開放的蜜月圖。胡、趙的銳意進取,鄧、陳的老成謀國,讓人們感覺到中共在經過文革浩劫後勵精圖治,中興人和的氣象。
可是好景不長,照片中的四個人很快便分道揚鑣,演出了近三十年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種種風波事變。如今照片中的胡耀邦、陳雲、鄧小平已經作古,只剩下趙紫陽一人,至今仍在軟禁之中。(編註:2005年逝世於北京)年初,看到趙紫陽重病在身的報導,說他的肺功能已經大半喪失,照片中的他已然滿頭白髮,垂垂老矣,看罷令人心酸,不勝滄桑之感。
我沒有與趙紫陽接觸過,只是聽過他的幾次報告。我所在的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在80年代的政治格局中,是屬於老左的大本營。最初是胡喬木兼主任,後來他不再兼了,但書記處分工仍是由他和鄧力群主管。在80年代改革與反改革的較量中,胡喬木、鄧力群是急先鋒,一直是與胡耀邦、趙紫陽對著幹的。他們利用主管意識形態的權力,頻頻發難。文獻研究室則借編輯中共領袖人物的著作之機,給他們提供炮彈,暗中進行配合。
繼任的單位領導是個官場的老手,一直在鄧小平和陳雲之間搞平衡,編了陳的經濟文選後,馬上又組織編鄧的文集。對胡耀邦、趙紫陽則敬而遠之,表面上很尊重,私下裡頗多非議,一聽就知道是從胡喬木、鄧力群那裡來的。這使得我從另一個角度感受到中國改革路途之艱難和胡、趙處境之險惡。
1989年5月19日凌晨,趙紫陽到天安門廣場勸慰學生時落淚,此舉讓鄧小平恨之入骨,因而被關到死。(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說起中國的改革開放,人們總是把功勞歸於鄧小平,這並不公道。且不說胡耀邦、趙紫陽為此出了大力,不應該被一筆抹殺,讓鄧小平一人獨享;就是說改革的阻力,也不全都出於黨內保守派的作梗,由陳雲、胡喬木、鄧力群等人揹黑鍋。實際上,中國改革路途之所以艱難,步履蹣跚,根子還在鄧小平身上,在於他的實用主義哲學和對改革權宜苟且的態度,只求經濟發展,不思政治改革。
前一段,鄧小平百年冥誕,海內外一陣喧囂,大陸官方在其中推波助瀾,給鄧戴上了「偉大領袖」、「世紀偉人」的桂冠。對鄧的歷史功績應該充分肯定,但也不能說過頭。鄧的歷史貢獻在於:拋棄了毛澤東的烏托邦狂想,完成了從以階級鬥爭為綱治國到大力發展經濟,實現國家現代化的歷史性轉變,令中國老百姓飢餓和貧窮,國力日漸強盛。
不過,鄧小平是個新舊參半的人物,共產極權的剛性制度,中國社會轉軌過程中的非改不可性與不可改革性的矛盾,在他身上有著充分的體現。鄧雖說開創了自己的時代,但另一半仍然停留在毛的時代。在歷史上,他與毛的關係極深,是毛欣賞屬意的人物,兩人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與毛的這種淵源,使得鄧的開明和改革帶有很大的侷限性,滲透著實用主義的哲學。儘管他被冠以「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本人也以此自詡,實際上是徒有虛名。與胡耀邦、趙紫陽相比,鄧算不上是一個徹底的改革家,充其量是個半吊子的改革家。
鄧小平最初推行改革開放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是為了維護經過文革浩劫後,共產黨危機四伏的統治,用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來挽救社會主義。不過一旦踏上這條路,卻又欲罷不能,況且事關他本人的政治遺產,只好硬著頭皮走下去。這種出發點和心態,決定了鄧記改革的搖擺性與不徹底性,扮演了改革派和保守派的雙重角色,一方面大力推行經濟改革,另一方面頑固拒絕政治改革。
在推行經濟改革的時候,鄧不自覺地充當了社會主義的掘墓人;在拒絕政治改革的時候,他又是一黨專政制度的堅定捍衛者。鄧一直陷於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而不能自拔,時常伸出自己的左手打自己的右臉,又用自己的右手打自己的左臉,乃至自斷左膀右臂,接連廢黜胡耀邦、趙紫陽兩任總書記。
在維護共產黨一黨專政的問題上,鄧小平其實是中共黨內最大的保守派,和陳雲相比,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鄧、陳兩人在改革的策略上,諸如速度、規模乃至深度等方面或許有歧見,但在保黨護權的目標上是完全一致的。在這一點上,胡耀邦、趙紫陽有很大的不同,他們雖然也是共產黨人,但無論是胸襟和視野,還是人格和膽識,都比鄧、陳開闊得多,是中共黨內真正的改革派,順應歷史潮流,跳出一黨之私的狹隘格局,著眼於國家民族的長治久安。
胡耀邦與秘書楊禮方(右)。(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三退)
胡耀邦是中共黨內最後的一個理想主義者,保持著革命者的真誠,把民主、自由、公正的理念,視為終生追求的目標。他十分瞭解共產體制的弊端,在馬克思學說的框架下,珍視人道主義原則,具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情懷,積極啟動政治體制的改革。趙紫陽則更進了一步,視野開闊,明瞭世界大勢,認同現代文明,是中共黨內具有新思維的領袖人物。他在第一線領導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探索中國與世界文明接軌的發展模式,致力於市場經濟的轉軌和政治制度的改造,引導中國一步步走向世界。
趙紫陽雖有治國安邦的才能,卻有志難酬,受制於中共的老人政治,沒有戈爾巴喬夫那樣的機會。鄧小平集開明與專制,改革和守舊於一身的特點,限定了趙活動的歷史舞臺。鄧本人也成為黨內左右兩派攻防爭奪的對象。趙頻頻藉助鄧的權威,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開放措施,並藉此反擊保守派的發難。而保守派則抓住鄧在政治上搖擺不定的弱點,不斷送材料,告陰狀,向改革派反攻倒算。
比如,「清除精神污染」運動,就是胡喬木、鄧力群向鄧小平告發胡耀邦縱容支持理論界、文藝界的資產階級自由化,得到了鄧的首肯。他們為鄧起草十二屆二中全會上的講話,大造聲勢,把「清污」運動從思想政治領域擴大到經濟、科技領域和農村,結果遭到趙紫陽、萬里、方毅等人的聯合抵制,只搞了28天就搞不下去了。
1987年初,王震、薄一波、鄧力群、胡喬木等人利用學潮問題激怒了鄧小平,成功地離間了鄧、胡、趙原本十分脆弱的聯盟,胡耀邦被迫辭職,由趙紫陽接任總書記。趙上任後,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利用鄧擔心把經濟搞亂的心理,把鄧的思想概括為「兩個基本點」的理論,反制保守派的進攻,使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無疾而終。在隨後召開的十三大上,左王鄧力群在中委選舉中落了選,弄得灰頭土臉。
然而,由於鄧小平跛腳鴨式的改革方略,趙紫陽能夠得到的支持是有限的。他雖然一度爭得了政治改革的主導權,但已被畫地為牢,綁住了手腳,只能在黨政分開,提高效率上做點文章。鄧是絕不能容忍動搖一黨專政的國本的。
趙紫陽是鄧小平一手提拔起來的,給了他施展身手的舞臺,為中國的改革開放貢獻良多。對趙來說,鄧是有知遇之恩的。然而,鄧的專制守舊與趙與時俱進的新思維,是兩股道上跑的車,兩人之間的合作遲早是要分裂的。這種分裂由於胡耀邦之死而迅速到來了。事實上,趙是被鄧的跛腳鴨式的改革犧牲掉的,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不僅是趙個人的悲劇,也是中國人的悲劇和不幸。
89六四懷抱理想的中國年輕人在天安門悼念胡耀邦。據吳仁華的詳盡考證,鄧小平早就決定屠殺學生。(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然而,趙紫陽並不是失敗者,歷史也不全以成敗論英雄。鄧小平急功近利、跛腳鴨式改革的弊端和惡果,已經顯露出來,造成的問題不比解決的少。對鄧歷史功過的評價,還在未定之天,要看中共當政者能否走出一條長治久安的道路來。(編註:根據吳仁華的考證,六四屠殺命令是由鄧小平直接下令,並與楊尚昆精心布局以防政變、軍變)而趙紫陽則在歷史的緊要關頭,不以個人的進退為念,毅然與鄧小平的鎮壓決策分道揚鑣,鑄造了悲劇英雄的形象,還留下了「在民主和法制的軌道上解決問題」這樣的忠告,為中國的長治久安指明了方向。在歷史和良知的天平上,鄧、趙二人孰高孰低,孰優孰劣,自有公論。
(本文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