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傑作 顏真卿「天下第二行書」(組圖)
〈祭姪文稿〉悲壯不已


唐顏真卿〈祭姪文稿〉真跡。(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顏真卿(709~785年),字清臣。曾任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抗敵有功,被封為魯郡開國公,故又稱「顏魯公」。

顏真卿為人篤實耿直,剛正不阿。書法自成一家,筋肉飽滿,渾厚莊嚴,「忠義之氣,溢於筆劃」,世稱「顏體」。其書風影響後世極大,被譽為「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之後成就最大的書法家。唐代以後有許多書法家都是在學習「二王」的基礎上,再學習顏真卿的書法特點而建立起自己的風格。

王羲之〈蘭亭集序〉、顏真卿〈祭姪文稿〉、蘇東坡〈寒食帖〉合稱「天下三大行書」。其中,激昂磅礡的「天下第二行書」——〈祭姪文稿〉是顏真卿祭悼安史之亂中遇害的侄子顏季明,不經意中發揮出書法最高水準的千古傑作。

安史之亂 顏杲卿父子寧死不屈

唐玄宗時重用奸佞、吏治敗壞,以致國事日非、藩鎮崛起。天寶十四年(755年),節度使安祿山和史思明起兵叛亂。安祿山大軍勢如破竹,大唐將領節節敗退,河北各郡紛紛瓦解,爆發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

當時,守平原郡的顏真卿率先抵抗,任常山太守的堂哥顏杲卿亦起兵討伐。天寶十五年,安祿山大軍圍攻常山,俘虜顏杲卿的小兒子顏季明,威逼他投降。顏杲卿不為所動,季明被斬首。顏杲卿瞋目怒罵安祿山,寧死不屈,慘遭拔舌、凌剮而死。「顏氏一門死於刀鋸者三十餘人,其狀慘絕人寰。」

二年後,戰事稍平,顏真卿讓姪子顏泉明至河北尋找家人的遺骸,但只找到堂哥的部分屍骨和季明的頭顱。顏真卿滿腔悲憤,提筆疾書,將國仇家恨傾洩於筆端,寫下這篇慷慨悲壯的〈祭姪文稿〉。

天下第二行書〈祭姪文稿〉


顏真卿〈祭姪文稿〉局部。(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祭姪文稿〉,全名〈祭姪贈讚善大夫季明文〉,行書,共23行,234字。千餘年來歷經多次烽火劫難,至今仍存真跡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彌足珍貴。

〈祭姪文稿〉乍看之下字跡潦草、紛亂,倉促寫就。又因為是草稿,塗塗改改三十餘處。實則全篇為至情至性的哀悼文,處處透露出亂世忠臣「撫念摧切」的心緒,彷彿將刺骨的悲慟哀思一股腦兒迸發出來,時而嗚咽,時而疾書,氣勢宏偉,震動千古。

全文共分三段,由回憶姪兒季明幼年出眾的才華和德行,讓長輩感到欣慰寫起;至追憶顏杲卿父子「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悲憤不已;最後希望找到其他遺骨,擇一好墓地葬之。前半篇尚顯平靜,大小勻稱,流暢溫婉;後半篇蒼涼哀痛之情躍然紙上,字體大小、粗細、濃淡任意變化,塗抹揮灑,「嗚呼哀哉」,悲痛至極。

所謂「字如其人」。此幅作品於顏真卿血淚凝聚中展現出一股憂國憂民的浩然正氣,反映精神氣節於翰墨之中,同時也是批判安史之亂的第一手見證,成為珍貴的史料。

唐德宗時,節度使李希烈叛亂,顏真卿被宰相盧杞嫉恨陷害,親赴敵營,被殘暴的李希烈縊殺。德宗詔文曰:「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志。」顏真卿去世後,〈祭姪文稿〉成為歷代書法家爭相收藏的真跡墨寶。

本文留言

作者靜容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