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投資這匹"轅馬"又回來了(圖)
中國房地產(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1月29日訊】就在外媒繼續盯著中國房地產並當作中國經濟榮枯的指標、糾結於中國政府為什麼不積極救房地產之時,兩條容易被忽視的中國官方消息表明,中國通過政府投資這種舉國體制,正在促使"新型工業化"。入世之後逐漸形成的政府、外資、民營三類資本多頭投資體制,正逐漸向政府投資獨大演變。換言之,中國政府投資這匹"轅馬"又回來了。
政府投資為"新型工業化"輸血
先分析中國國家統計局11月15日公布的數據:
2023年1—10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41.94萬億元,同比增長2.9%。其中,民間固定資產投資21.58萬億元,同比下降0.5%。按登記註冊類型看,內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2%,港澳台商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下降3.1%,外商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0.9%。內資企業含國有、民營兩大部分,民營資本處於同比下降狀態,也就是說,內資企業投資增長主要得益於國營企業投資。
國有企業投資增長的資金來自於哪裡?就在舊金山APEC會議期間拜習會舉辦之前的11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政府投資基金激發新動能》一文,重點介紹了中國政府自近年設立政府投資基金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概況。
政府投資基金的運作方式如下:通過設立政府投資基金,財政資金以股權投資的形式支持科技創新,並利用母基金、子基金多級放大,以市場化手段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中國累計設立2107只政府投資基金,目標規模約12.84萬億元,已認繳規模約6.51萬億元。
2023年,政府投資基金呈現「提級加速」趨勢,多個地方組建百億級、千億級產業基金。該文列舉了陝西西安、安徽、山東、浙江等地建立的重點產業鏈基金集群如何引導資金投向各種先進位造業項目:浙江2000億元的「4+1」專項基金,主要投資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現代消費與健康、綠色石化與新材料等世界級先進產業集群;山東投資於製藥。中國今年1-10月第二產業投資13.25萬億元,增長9.0%,主要得益於政府投資基金引導扶持的重點項目,其中太陽能電池、服務機器人、集成電路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62.8%、59.1%、34.5%。
中美經濟競爭的重要層面:製造業
我曾在《中美先後想明白:實體經濟不能丟》(RFA,2023.07.11)一文中引據《華爾街日報》7月10日發表的《西方再次認識到戰爭需要工業》,文中提到「美國總統拜登和北約領導人擔心與俄羅斯或中國發生消耗戰,將在即將舉行的峰會上重點討論重建國防工業」,美國這種危機感來自於俄烏戰爭,10月發生的以巴戰爭當然會更加深美國這種危機感。
中國的危機感產生遠比美國早。2015年,中國國務院推出《中國製造2025》,為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定下方向,其實是利用「千人計畫」參與者攜科研成果與國內「合作」巧搭便車」,發展各種新型工業。但後來被美國特朗普政府盯上,指責《中國製造2025》為「集剽竊、偷盜、複製美國知識產權之大成」,並開展反間諜活動讓「千人計畫」夭折。中國在2019年放棄了《中國製造2025》,隨後成立了規模為210億美元的「國家製造業轉型升級基金股份有限公司」,對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電力裝備這三個領域、曾被《中國製造2025》計畫列為重點的10個尖端行業進行投資,終於形成目前第二產業的新布局。
對這類技術密集型行業投資,當然不能指靠外資,更何況美國已經對美國在華投資類別設立了限制;也不能依賴重視短期效益的民營企業,只能依賴政府投資。從歷史上看,中國政府對通過資源配置權影響並改變產業發展路徑和模式駕輕就熟,我在此說的不是毛時代的計畫經濟體制,而是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形成的產業政策。當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團隊對日本產業政策制度進行研究之後,認為可以借鑒形成一種新的更市場化的產業政策,替代傳統計畫模式。1988年,原國家計委成立了專門的產業政策司,負責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工作,1989年3月發布的《國務院關於當前產業政策要點的決定》,就是中國當代產業政策的奠基之作。
相比較而言,利用政府投資引導本國產業轉型,不是美國歐盟這類國家的長處,因為美歐國家是私人資本為主,政府最多是利用稅收作為槓桿。利用貸款扶持某類企業,結果會導致銀行倒閉,比如矽谷銀行在貸款上奉行向「進步主義」產業傾斜導致銀行破產就是一例。中國的銀行是國有銀行,壞帳引發的銀行危機至少有兩輪,均通過政府力量化解。
中國還需要外資嗎?
中國今年以來對外資的打壓引發外資疑慮:中國還歡迎外資嗎?這倒不是外資多心,而是中國對外資的矛盾態度引發:在政府高調歡迎外商投資的同時,不斷打壓外資企業,不少外企高管被傳喚甚至「失蹤」,引發在華外資企業的不安。這種不安當然會導致外資流失。據《華爾街日報》2023年11月8日文章《外國公司從中國撤走千億美元利潤》一文引用數據,截至9月底,外國企業連續六個季度從中國撤走利潤,金額總計超過1,600億美元。這種少見的情況表明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外國資本的吸引力正減弱。
在這種不安中,11月舊金山APEC會議期間,美國眾多商界精英爭相面見習近平,就是希望聽到習近平的親自表態,算作一種態度摸底。
那麼,中國對外資的態度到底如何?應該說,中國歡迎外國製造業產業資本,但不歡迎信息諮詢產業。世界製造業強國德國在俄烏戰爭後因能源供應變化發生「去工業化」過程,不少工業巨頭增加對華投資,對這類製造業資本,中國表示歡迎。但信息諮詢產業在中國被視為情報收集,因為中國的國家安全當中包含「信息安全」,
這點,美英媒體其實也清楚,這些被中國國安人員突襲搜查的外資諮詢公司包括美國貝恩諮詢(Bain&Company)、盡職調查公司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以及諮詢行業龍頭老大凱盛融英(Capvision)的辦事處。11月4日,英國《金融時報》在《全球民調巨頭蓋洛普不堪政經環境惡化決定退出中國》一文中指出,美國的諮詢公司現在在中國做生意越來越難,因為除了中國經濟整體增速大為減緩外,國安機構對諮詢公司的審查和監控也越來越嚴厲。中國國安當局認為,與外國公司分享數據有可能危害國家安全,並對《反間諜法》作了進一步的增補修訂,不僅號召全民抓間諜,而且將「所有有關國家安全和利益的文件、數據和文章」都視為國家機密。
但中國對產業資本與投資股市、債券的資本還是持歡迎態度。中國近日由金融機構定下50個房企的"白名單",交由各個商業銀行"認領"救助的房企,外界以為是政府要救房地產市場,其實多少有點誤會。這一救助不是指令性的,而是指導性的。主要原因是中國房企欠下逾千億美元外國私募基金的債務,華爾街投資界甚為擔心,這種救助可以安撫外國投資者的擔憂,增強他們在華投資的信心。
中國入世時承諾的市場化改革,其中包含經濟體制的市場化。針對中國政府對特定產業或企業的專項補貼,WTO希望中國能夠逐步減少至合規。時任總理的朱鎔基主持了大刀闊斧的國企改革,投資體制早就形成了三大來源,除了政府投資之外,外資、民營資本日漸壯大,一度三分天下。經過2015年以來中國政府一番「國進民退」的操作,如今又回到政府投資主導產業結構調整的「舉國體制」。在中美兩國處於「合作夥伴」之時,美國國會經常提到中國政府補貼國企並希望中國政府改進,演化為全面競爭關係之後不再提及是因為知道提也無用。但無論如何,瞭解中國政府投資再度興盛這一事實,有助於重構美中關係。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