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真跑了 中國首次出現外商直接投資赤字(圖)
中國首次出現季度外商直接投資(FDI)赤字。(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1月6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官方的國際收支數據顯示,中國首次出現季度外商直接投資(FDI)赤字。這給中國經濟帶來了下滑的壓力,而在華外企也不斷受到北京當局的打壓。
外商直接投資(FDI)很重要 北京面臨西方「去風險」壓力
中國官方的國際收支數據顯示,中國首次出現季度外商直接投資(FDI)赤字。外商直接投資簡稱外資,是指外國企業為獲得利益在本地(本文指的是在中國)所作的經濟投資。
根據中國國際收支初步數據,第三季度(7月至9月)期間「直接投資負債」(衡量外商直接投資的指標)為赤字118億美元。
這是中國外匯監管機構自1998年開始編製該數據以來,首次出現季度性赤字(資金流出大於流入)。
在中國商務部新聞辦11月2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也承認,今年前9個月中國吸引外資規模同比下降。
分析認為,這可能與西方國家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日益加劇的情況下,對中國採取「去風險」措施的影響有關。
據路透社11月6日報導,高盛寫道:「外商直接投資流入中國的疲軟可能是由於跨國公司將利潤匯回國內造成的。」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利差也是一個原因,「由於中國的利率‘持續較低水平’,而其它國家的利率‘持續較高水平’,資本外流壓力可能會持續存在。」
華僑銀行大中華區研究主管謝棟銘(Tommy Xie)寫道:「鑒於這些即將對人民幣施加的壓力,我們預計中國當局將做出持續的反應。」
中國官方數據顯示,10月份在岸人民幣兌美元交易量也創下歷史新低,凸顯當局加大力度遏制人民幣拋售。
謝棟銘預計,中國央行將繼續採取反週期干預措施,包括對人民幣每日中間價的強烈干預以及管理離岸市場的人民幣流動性,以在面臨這些不利因素時為人民幣提供支撐。
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人民幣兌美元在岸交易量跌至歷史新低1.85萬億元人民幣,較8月份水平下降73%。
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中國央行已敦促主要銀行,限制交易並勸阻客戶將人民幣兌換成美元。
高盛數據顯示,9月份中國外匯流出大幅增至750億美元,為2016年以來最大月度數字。
外商在中國的投資自2022年第二季度起急劇下滑,至今情況持續疲弱。當時中國經濟因「清零」防疫政策封城而陷入動盪。
中國日本商會今年9月的調查顯示,近半數回覆的商戶表明,2023年不會在中國投資,或投資規模低過2022年。而中國美國商會近期的調查亦顯示,66%成員表示中美關係日益緊張,是在中國經商的挑戰。
美國早前收緊對中國的晶元與人工智慧投資的管制,大大打擊外資在華投資科技的意願。根據美國研究公司Rhodium Group的數據,在半導體領域的外國投資,以地區來看,中國的佔比已從2018年的48%萎縮至2022年的1%。反觀,美國佔比從0%上升至37%,印度、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總佔比則由10%升至38%。可見資金在相關領域的投資有明顯的策略轉變。
不強,中國今年7月生效的新版反間諜法擴大間諜的定義範圍,也令到外資企業感到不安。NLI Research Institute資深研究員三浦佑介表示,中國的法律與規範缺乏透明度,此因素增添在中國業務連續性的疑慮。
外商直接投資下降給中國經濟增添壓力
據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10月30日的報導,通過根據金融數據和分析工具服務商萬得資訊(Wind)編製的數據計算,9月份中國外商直接投資同比下降34%,降至約100 億美元,這是自2014年有月度數據以來的最大降幅。
分析師一份報告中,指出了對中國「資本外逃」的擔憂。分析師指出,外商直接投資的重點也在發生變化,融資從製造業轉向金融、IT 和科研等行業,反映出潛在的「供應鏈多元化」。
報導提及,迫於房地產危機的壓力,以及承擔「動態清零」政策成本的後遺症,地方政府紛紛向外企們拋出橄欖枝。但在與美國關係惡化、西方呼籲「去風險」和供應鏈多元化呼聲增強的背景下,到中國訪問的外商代表團一直保持低調。
報導指,有跡象表明,中國國內對外商直接投資枯竭的擔憂日益加劇。不久前,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發表主旨演講時宣布,將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
中國商務部10月26日表示,將全面取消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
而歷史上曾受益於外商投資的地區如今被迫尋求其它融資渠道,江蘇省東部的一家製造商表示,企業正在依靠政府資金來取代海外投資者。
總部位於倫敦的私募資本研究機構Preqin(睿勤)對在華投資的風險投資及私募股權投資集團籌集的外國資金進行了跟蹤調查,該機構的數據顯示,這些基金今年僅籌集了57億美元,約為去年總額的四分之一,與 2021年籌集的480億美元相比只是一小部分。
中國正在成為外企高管禁區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讓外界認為,中國經濟不是當局宣傳的「向好」而是「向壞」,甚至越來越壞。投資、消費和進出口三駕馬車幾乎全面熄火。中國房地產債務危機不斷爆發,債務額度都是天文數字。消費者沒有信心,不肯消費。這一切都導致中國經濟前景更加黯淡。
中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製造業活動已經連續第5個月萎縮。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外貿出口同比連續第4個月下降。出口這一昔日可靠的經濟增長引擎的熄火,幾乎對日益加深的經濟萎靡毫無緩解意義。
而外國投資者拋售中國企業股票的勢頭在第三季度明顯加強,外資創下滬港通在2014年開通以來季度拋售淨值的最高記錄。促使外國投資人持續拋售中國股票的主要因素是中國宏觀經濟前景黯淡和房地產行業的債務危機。拋售主要集中在金融類股和個人消費相關的企業的股票。不過,從更廣泛的角度看,外國投資人持續減持中國企業股票,外國資金外流數量不斷增加與中美兩國的利率政策和中國整體經商環境惡化有著明顯的關聯。
讓在華外企真正感到危險的是中國的經商環境內在全面惡化,北京當局為應對中美關係緊張局勢而全面強化了國內控制。雖然北京當局一面擴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和廣度,極力爭取挽留在華外企,但另一方面卻在打擊外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