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捧民營經濟號角再響 習近平表態國務院督查(圖)


中國經濟復甦乏力,民營企業家信心不足。(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10月25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中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公告,針對阻礙民營經濟發展的問題將派出督查組赴16省市。但中國經濟復甦乏力,民營企業家信心不足,民企也受到國企的傾軋。

民營經濟再次被官方推崇

據中國官媒新華社10月24日報導,在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工商聯)成立70週年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出賀信。

習近平在賀信中稱,「工商聯工作是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和經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表示,希望工商聯「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紮實推動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上下功夫。」

而中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2023年度國務院推動高質量發展綜合督查徵集問題線索的公告》稱,「促進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擬於11月組織開展2023年度國務院推動高質量發展綜合督查,對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南等16個省(區、市)進行實地督查。」

公告顯示,面向社會徵集線索,包括有關政府部門涉企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行政處罰中過罰不當,對民營企業實行歧視化、差別化待遇以及利用行政或刑事手段干預經濟糾紛,超時限查封扣押凍結財產,隨意限制民營企業家自由,影響民營企業合法生產經營等。

中國最高檢察院也發布了《關於全面履行檢察職能 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加大對民營中小微企業原始創新保護力度;重點打擊侵犯民營企業合法權益的非法高利放貸、欺行霸市、強買強賣等涉黑惡犯罪;監督糾正利用蓄意炒作、造謠抹黑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等。

中國最高檢察院也提出了寬泛的規則,例如,對民營企業為開展正常經營活動而給付「回扣」、「好處費」行為,既要在法律允許範圍內講政策、給出路,又要防止片面強調保護企業經營而放縱犯罪。

資深財經評論人士蔡慎坤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說,官方這一舉動明顯是自相矛盾,因此無法取信於民:「好像要對民營經濟全面支持,但是我們現在看到他們對經濟另外的一隻手沒有停止操作。而且對民營經濟未來的信心打擊愈來愈大。」

蔡慎坤認為,當局在各領域對民營資本都存在限制,其中對台資企業富士康進行用地和稅務調查,有關民企稅務問題均是中國近幾十年不規範的政策所造成,責任不在民企本身。「現在各個部門、利益團體的出發點不一樣,現在國務院是著急,經濟數據很糟糕。從下一個月開始要推出新的一萬億元國債,又投向看不見回報的所謂基礎設施。」

湖南時事評論人士袁小華認為,為了挽救下行的經濟,官方最近密集出臺了一些發展經濟和扶持民企的措施,但是未必能提升民營經濟:「最近在查一些外企、台企。富士康是中國經濟鏈條中的重要一環,中國經濟發展比較依賴外資和港台企業出口。」

袁小華認為,如果政府真想支持民營經濟,應善待這些吸納大量就業人口的民營企業。

中國民營經濟奄奄一息

習近平此前稱,「我是一貫支持民營企業的,也是在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幹過來的。」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的研究員任重道認為,實際上習近平希望加強國有企業在經濟中的地位,以更好地控制中國經濟。不然他也不會說出:「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

在習近平心中,政治穩定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因此他試圖通過強化國有企業的控制來保證政治的穩定,畢竟國有企業的幹部也有行政級別,甚至要中共中央組織部任命。在習近平看來,這種策略是必要的,因為中國經濟已經發展到了必須要更加「統一」和「有序」的階段,以應對他所說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官方和經濟學界普遍認為,中國經濟中的民營經濟具有「56789」的作用,即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經濟50%的稅收、60%的GDP(國內生產總值)、70%的技術創新成果、80%的城鎮勞動就業,還有90%的企業數量,同時還貢獻了50%以上的工業、50%以上的投資、50%以上的進出口。

最近半年以來,中國官方及媒體不斷吹捧民營經濟。例如,中國官媒發表題為《民營經濟、民營企業不容抹黑》社論稱,中國經濟行穩致遠,離不開民營經濟的持續發力,不要人為地製造公有經濟和非公經濟的對立。不能對於民營企業搞整體上的污名化,「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在制度和法律上,要落實對國企民企的平等對待。

海南省政府上半年出臺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26條措施,明確提出「對民營企業家涉案人員能不捕的不捕、能不訴的不訴、能不判實刑的不判實刑。」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原因是在經濟方面,北京當局主要目標是恢復中國放緩的經濟重現增長、改善民生和穩定陷入困境的房地產市場,並想辦法支撐數十個地方政府的財政與債務危機。

分析人士指出,本質上就是營商環境的不斷惡化,尤其民營企業成為待宰羔羊。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資時,承諾給民營企業提供了寬鬆的條件和環境。然而,一些企業投入巨資開始運營後,地方政府卻往往以各種理由變臉甚至翻臉,原來的承諾成了空頭支票,一些企業陷入困局。政府對法律太過兒戲,官員一句話法律就靠邊站,必須要按照他們的要求做,違背了他的意思,可能就像孫大午一樣。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