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到 注意這些習俗(組圖)


2023年的霜降將於10月24日到來。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八個節氣,亦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霜降一到,就代表天氣會逐漸轉涼、空氣逐漸變得乾燥之意。每年的霜降日約莫都會落在國曆10月23日到10月24日之間,屆時太陽會到達黃經210度。今年的霜降日是在10月24日(癸卯兔年黃曆九月十日)凌晨12點11分到來,結束時間則為11月8日(癸卯兔年黃曆九月二十五日)凌晨12點27分。

霜降的由來

關於霜降,《逸周書‧周月》載道:「秋三月中氣:處暑、秋分、霜降。」《二十四節氣解》有云:「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霜降」表示天氣會轉冷,以及開始降霜。此時節的溫度會驟然下降,空氣裡的水蒸氣會在植物上或地上凝結成冰針或霜花。由於菊花正值盛放期,故早霜又可稱為「菊花霜」。

氣象學方面,多將春季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終霜」,秋季首次出現的霜則稱為「早霜」、「初霜」,而終霜至初霜期間,則為無霜期。

民俗專家進一步解釋,「霜降始霜」反映了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徵,但霜降對中國多數地區而言,是代表寒氣降臨的日子,像民諺「霜降霜降,移花進房」即講述了這一現象。

霜降三候為:「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意思是說:為了安度寒冬,豺這類動物開始儲備食物;草木枯黃,葉子掉落滿地;動物躲藏在洞穴中,準備冬眠。

霜降來臨後,民間多認為在此期間應該要特別注重潤肺、養胃及預防腸胃疾病的發生,同時還得注重保暖、防風等保健事項。民間俗語亦點出百姓對於霜降這一節氣的重視程度:「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民眾認為,牛肉、鴨子、柿子等,是霜降期間最適合用來食補的食材。

接下來就跟小編一起來認識霜降與相關民俗吧!


霜降是秋天最後一個節氣,在二十四節氣中,則位列第十八。

霜降習俗

1、吃柿子

霜降正值秋冬交際,因此需要更重視身體保健,不少民眾選擇在此期間調整飲食結構。部分地區的霜降習俗是吃柿子,民間亦流傳一俗話:「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涕。」柿子正是應時當令的最佳食物,百姓多半在霜降前後吃柿子,並認為其具有暖胃功效,南方地區則是流行吃鴨子來進補。

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孩童時期以乞討為生,某年霜降因連日沒飯可吃,幸得無意間瞧見路旁一棵柿子樹長滿了果實,樂得他飽餐一頓,避免餓死慘事發生。朱元璋在功成名就後,某日再度路過那一棵柿樹時,因感念往昔得救遭遇,遂將身上披掛的戰袍解下,覆蓋在柿樹上。朱元璋還將此柿樹命名為「凌霜侯」。至此往後,民間開始出現了秋季吃柿子的習俗,亦流傳「霜降吃柿子,冬天不感冒」等相關俗諺。

2、賞菊

霜降剛到來時,氣候仍不嚴寒,且正值菊花盛開之際,因此民眾多喜愛進行登高望遠、飲酒賞菊等雅事。

據悉,北京文人多在霜降日前往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舉辦「菊花會」,並採集百盆名品菊花、搭設「菊花塔」,還會在菊花塔前置辦酒菜,跟與會者一起按照長幼順序鞠躬作揖拜謝菊花神。隨後,眾人會再一起飲酒賞菊、賦詩潑墨,藉此表達對菊花的敬愛。

3、拔蘿蔔

古代流傳著「霜降蘿蔔」這一句俗語,說明霜降到來後的早晚溫差會變得特別明顯。這現象其實也是在告訴各位農人必須要早點採收蘿蔔了,以免蘿蔔會因為天氣寒冷而凍壞了。


古代民間流傳著「霜降蘿蔔」這一句俗話。

4、吃鴨肉、吃牛肉

南方部分地區,會在霜降前後吃鴨肉。之所以流行這一習俗主要是因為鴨肉的脂肪比較少,可謂適合各年齡段的人享用,亦適宜做為進補食材。

此外,居住在廣西玉林一帶的民眾習慣在霜降日吃牛肉。無論是早餐、中餐或晚餐,餐桌上都可見各款的牛肉菜餚,民眾認為這時候吃牛肉能補充能量,讓冬日裡的身體能保持暖和、強健。

5、放風箏

除了清明節,霜降日亦被視為放風箏日。由於江南一帶在三月、四月期間正值雨季,不適合放風箏,因此當地民眾多選在重九、霜降時施放紙鳶。


霜降時節,雖霜落萬物,但仍值菊花盛開之際。(以上圖片來源皆為Pixabay)

鮮為人知的霜降習俗

1、祭霜降

根據《廣東民俗大典》記載,廣東雲浮、鬱南等地存在「祭霜降」的習俗。當地傳說明朝西寧府都督張元勛平定三羅時,曾有一位女將在霜降日戰死於雲浮縣高村。於是,每逢霜降日,當地百姓便宰三牲來祭奠、緬懷這位女將。

2、送芋鬼

除了「祭霜降」,廣東高明一帶的百姓還會在霜降到來前進行「送芋鬼」這一習俗。屆時孩童會以瓦片堆積塔,並在塔內放置木柴,並將之點燃。等到火越燒越旺,並將瓦片燒到通紅後,再將這座塔推倒,好進行煨芋活動,這動作又稱「打芋煲」。接著,再將瓦片丟到村子外頭,這即是「送芋鬼」習俗。民眾認為,這習俗能消除不祥、帶來吉利。

山東煙臺一帶的居民,則是選擇在霜降這一日前往西郊迎霜,至於「送芋鬼」的習俗細節則同上述。

本文留言

作者隅芯整理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