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技戰上天入地 又延伸到海底(圖)
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正在進行的科技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10月17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編譯/綜合報導)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和美國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正在進行的科技戰,很可能成為21世紀的決定性鬥爭。從技術管控到投資管控,背後的博弈與風險同時存在,並且範圍不斷擴展,又延伸到海底。
海底網際網路電纜 增強經濟和軍事實力
據路透社報導,SubCom是一家位於美國新澤西州的電纜製造商,該公司在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控制先進軍事和數字技術的競爭中發揮著巨大作用,而這些技術可能決定哪個國家將成為世界的超級大國。
SubCom是誕生於美國冷戰時期監視蘇聯潛艇項目的公司,現在有著雙重身份。在公開場合,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海底光纜開發商之一,為電信公司和Alphabet旗下的谷歌、亞馬遜、微軟和Meta Platforms等科技巨頭提供服務。
據四名知情人士(兩名SubCom員工和兩名美國海軍工作人員)透露,在幕後,SubCom是美國軍方的獨家海底電纜承包商,在海底鋪設網際網路和監視電纜網路。
這種雙重角色使SubCom對華盛頓越來越有價值,因為從海底電纜到數據中心和5G移動網路,全球網際網路基礎設施面臨分裂成兩個陣營的風險:一個由華盛頓支持,另一個由北京控制。
SubCom隸屬於Cerberus Capital Management,這是一家總部位於紐約的私募股權公司,投資於國防承包商和國家安全資產。去年,Cerberus斥資3億美元擊敗了中國競爭對手收購了位於南海附近前美國海軍基地的菲律賓造船廠,那裡被北京視為戰略要地。
Cerberus由億萬富翁政治捐助者斯蒂芬.範伯格(Stephen Feinberg)領導,美國前總統唐納德.川普(特朗普)(Donald Trump)將他選入總統情報顧問委員會,該委員會就美國外國情報事務向總司令提供資訊。
海底電纜傳輸99%的跨大陸網際網路流量,包括即時通訊聊天、股票市場交易和軍事機密。這個海底網路已成為中美科技戰的關鍵武器之一。海底電纜很容易受到破壞和間諜活動,北京和華盛頓相互指責對方竊聽電纜來監視數據或進行網路攻擊。
微軟總裁布拉德·史密斯(Brad Smith)在2017年表示,科技行業需要成為「中立的數字瑞士」。微軟於今年5月宣布,它發現了中國國家支持的黑客針對美國關鍵基礎設施的攻擊,這是大型科技公司罕見的公開北京從事間諜活動的證據。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當時表示,這些指控是美國虛假信息活動的一部分,並將美國描述為「黑客帝國」。
並且北京當局很早就已經限制了中國民眾可以訪問的網站,並屏蔽了許多西方科技公司的應用程序和網路。
中美科技戰的核心
中國通訊巨頭華為今年開售新款Mate 60 Pro智能手機,在9月份引發輿論關注,在中美科技戰開打四年後,華為釋放出可能強勢重返5G手機市場的信號。
多方測評顯示,華為新手機搭載中國最大晶元製造商中芯國際製造的7納米晶元,網速達到5G水平,被視為華為的重大技術突破。這在美國政界引發震盪,不僅開始檢討對華技術封鎖是否出現漏洞,有美國議員還公開呼籲停止向華為和中芯出口所有技術。
在2019年,川普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把華為及其晶元設計公司海思等多家科技企業列入管制名單,禁止美國公司擅自向名單上的企業提供產品和技術。美國商務部2020年兩度加碼封殺華為,宣布在全球範圍內阻止向華為供應晶元,以及阻止華為通過第三方取得美國晶元。
英國BBC總結認為,半導體和微電子、量子信息技術、人工智慧三大領域--這是中美科技戰的核心。
早前美國已經禁止或限制某些技術出口中國,美國總統拜登此前簽署行政命令,限制向中國某些敏感技術領域進行投資,新的禁令意味著,不僅不能出口,還不能使用美國資金和專業知識幫助中國開發自己的產品。
中美高科技之間的博弈從「出口管控」擴展到「投資管控」。專家指出,這背後的邏輯是一脈相承的。
半導體晶元是近年來最受關注的高科技領域之一。美國此前限制了對華高端晶元出口,並聯合日本、荷蘭等在半導體製造方面佔據主導的國家,對晶元設計軟體和製造工具實施了出口管控。根據最新投資禁令,美國財政部正在考慮禁止對從事半導體製造等設備開發的中國實體進行投資。
禁令涉及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合資企業等各種模式的投資。
《晶元戰爭》作者、美國塔夫茨大學(Tufts University)助理教授米勒(Chris Miller)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說:「中國的晶元產業,尤其是初創企業,正在經歷比過去幾十年更加孤立的形勢。」
海外智庫「天鈞政經」撰文指出,從日常生活的手機、家用電器,到各行各業的機械、汽車,再到高超音速洲際彈道導彈、衛星、戰鬥機等,上天入地無一不依賴這小小的晶元。中國晶元也不是因為才開始發展不久而導致處處落後其它國家,1982年10月4日,中共成立了電子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導小組。之後該小組雖然歷經改名與合併,但是其職能一直存在。40年來,儘管中共要以舉國之力發展晶元產業,但國產晶元和發達國家比較,仍然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
中美科技戰陷阱
美國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摩根士丹利前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Stephen Roach)撰文認為,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正在進行的技術戰,很可能成為21世紀的決定性鬥爭。華盛頓相信,北京沒有加以區別先進技術可用於軍事和民用商業目的。在他們看來,北京及其軍隊最終擁有國內技術行業的所有內容,從硬體和軟體,再到大數據以及對國內外人員的監控。
文章認為,隨著《2022晶元與科學法案》的實施,美國持技術創新。去年10月,更嚴厲的措施落地,拜登政府對先進半導體晶元實施了嚴厲的出口限制,其目的正是扼殺中國在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方面的努力。而北京一直在行動,本世紀初,中國僅有0.9%的GDP(國內生產總值)用於研發,約為美國(2.6%)的三分之一。2019年(有可比數據的最近一年),中國的研發支出佔GDP的2.2%,相當於美國(3.1%)的71%。
但是,中國戰略性的做法並非沒有弱點,尤其是在人工智慧方面。雖然龐大的數據儲備意味著在機器學習應用方面的巨大優勢,但如果沒有持續提升的處理能力,中國在該領域的進步最終將受阻。針對推動中國人工智慧處理能力的先進晶元,美國發動戰術攻擊,其目標正是中國創新鏈條中的薄弱環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