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媒曝有人向台灣洩密 韓國否認助台造潛艦(圖)


台灣國造潛艦「海鯤號」的第一批次量產的生產計劃及預算規模料將在明年下半年提出。(圖片來源:中央社)

【看中國2023年10月8日訊】(看中國記者蔡思雲綜合報導)台灣國產潛艦原型艦「海鯤號」本月開始進行HAT泊港測試,預計明年上半年完成SAT海上測試。待測試過關後,第一批次量產型潛艦的生產計劃及預算規模料將在明年下半年提出,送交立法院審議。近日,潛艦國造洩密風波被炒得沸沸揚揚,其實之前韓媒就曾爆料,韓國的大宇造船及海洋工程公司(DSME)的協力廠商疑似有前員工將機密技術洩露給台灣。

《自由時報》報導,政府高層人士10月6日指出,儘管近來有關國造潛艦的紛爭不斷,但基於國家安全考量及維持潛艦量產產能,潛艦後續生產的計劃在原型艦測試過關後,第一批次量產型潛艦的生產計劃及預算規模,預料會在明年下半年提出,送交立法院審議。

至於第一批次量產型潛艦的生產數量是採單艘建造,還是2艘丶3艘同時建造生產,高層人士說,若採3艘同時建造,連同重型魚雷及潛射飛彈的經費在內,預算規模可能高達約千億元。國防部年度預算可否容納得下,或以特別預算方式提出,這些都是必須考量的地方。若採單艦或2艘艦一起建造,重型魚雷及潛射飛彈採購案也列在年度備採購預算中進行,可能不會用到特別預算。

高層人士指出,以台船的潛艦專用生產廠房的量能來看,其實最大量能是可以同時容納3艘潛艦進行生產建造,更何況同一批次的潛艦生產時,若能同時採購2艘以上潛艦所需的各項裝備,其成本會比單艘建造丶採購裝備更划算。

他表示,潛艦原型艦「海鯤號」在設計與建造時,就預留了許多可增加和更換設備的空間考量,因為原型艦的測試過程一定會發現許多需要調整的地方,例如外殼是否要加裝消音瓦,潛艦電瓶是否需要改用新款等等。海軍測評小組在HAT及SAT階段,都會提出各項建議,做為潛艦後續艦進入批次量產時的參考依據,預期在第一批次量產型潛艦進行建造時,就會是小改款的國造潛艦版本。

潛艦小組召集人、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日前曾說,加上現役劍龍級潛艦,他期望台灣可用於作戰的潛艦數量能在2025年達到3艘、2027年達到4艘。

韓媒:協力廠商前員工將敏感技術外流台灣 

台灣潛艦國造洩密風波,過去一週被炒得沸沸揚揚。其實,早在2022年6月,南韓的《朝鮮日報》就曾揭露一宗疑似洩密案。負責南韓海軍最新銳國產柴電動力潛艦KSS-III(第三代韓國潛艦計畫)的大宇造船及海洋工程公司(DSME),其協力廠商疑似有前員工將機密技術洩露給台灣,連南韓國家情報院都介入調查。

有半官方色彩的南韓軍事新聞媒體Korea Defense Blog去年6月報導,根據韓國多家新聞媒體披露,南韓國家情報院證實,大宇造船(DSME)協力廠商的4名前員工,把多份敏感技術的藍圖外洩給台灣,而且南韓官方早在2021年3月就發現上述情況。

DSME是KSS-III(第三代韓國潛艦計畫)的主要開發商,並聯同南韓國家的國防開發局(ADD)與國防採購計劃局(DAPA)共同執行。報導提到,DSME處理機密資料都是依規定進行,但協力廠商卻沒有這麼做。

青瓦台否認南韓幫台灣造潛艦

《朝鮮日報》去年6月的報導指出,根據南韓警方調查,DSME的一家承包商於2019年被台船公司找上,並將價值約1500億韓元(約40億台幣)的敏感零組件出口到台灣,還派遣20人赴台,這些都未獲得DAPA的同意。 

在《路透社》2021年刊登的一篇調查報導中提到韓國有份協助台灣打造潛艦之後,南韓總統府(青瓦台)就出面否認有此事,並提到南韓政府已經在留意,是否有任何個人非法移轉潛艦相關資訊給台灣。

然而,在高雄台船9月28日舉行的「潛艦國造原型艦命名暨下水典禮」上,出席的外國使節除了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孫曉雅、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副代表岡島洋之,還包括駐台北韓國代表部代表李殷鎬。

由於國防建設在各國都是高度機密,潛艦的機密程度更高,因此去年韓媒揭露的這起疑似洩密案,外界恐難看出全貌。外界分析,韓國傳授技術給台灣肯定是得到了青瓦台的默許,否則敏感零件不可能順利出關,但這種機密的事只能做不能說,所以表面上必須矢口否認。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