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抵美首日 臺僑歸隊 紅僑戰術迴避(圖)


副總統賴清德8月12日抵達紐約過境,受到僑胞熱烈歡迎(圖片來源:總統府)

【看中國2023年8月14日訊】同時身兼副總統、民進黨主席和民進黨總統參選人的賴清德,於美東12日晚間10時過境停留紐約,上百臺僑在下榻旅館樂天紐約飯店(lotte new york palace)兩側舉布條迎接,帶出賴清德此行三個初步指標──維持臺灣正副元首過境規格、臺僑歸隊以及「紅僑戰術迴避」。

其一,賴清德並未以包機方式飛往美國,而是搭乘華航直飛紐約的CI12客機,晚間8時30分抵達甘迺迪機場,適逢週末交通尖峰,但在通關禮遇和美方維安車隊護行下,10時即抵達曼哈頓市中心飯店。至於紐約市警局基於安全需求,事前在飯店周邊架設的圍籬,以及聯邦安全人員配置,則和蔡英文三月過境紐約的「總統條件」並無二致。此一安排,說明瞭臺灣正副元首過境停留美國,地點、規格和維安的常態化。

地點、規格、維安常態化,除反映禮遇狀態外,亦有維持雙邊穩定性的用意。紐約非華府,卻是指標城市,且過境「定在紐約」,對美方來說,已屬「熟悉作業」,作業熟悉,即多有前例可循,則可降低因臺灣敏感性而來的過境作業變數(臺灣對外關係,「事務性作業」上的變數,往往也有可能額外引發政治上的不確定聯想)。

其次,支持民進黨的臺僑,在歷經當年蔡英文爭取連任,一度出現「挺蔡」還是「挺賴」交鋒後(蔡英文初選出線,「挺賴」多數實已回歸民進黨票倉),如今「挺賴」臺僑和「挺蔡」臺僑,絕大多數或可謂重整為同張一面孔。當初旅美臺僑間,對蔡英文最大的質疑就是「中華民國臺灣」的概念和「純以臺灣為核心主體」尚有差距,但蔡英文第二任期,「中華民國臺灣」在國際上的推進,實質上卻是一步步促使「臺灣」本身受到加乘凸顯,作用發酵,甚至有所謂「淺藍」的海外僑社組織,在對外自示身份時,也愈來愈傾向明確使用「臺灣」一詞(「中華民國」倒成內部用語)。

乃至美國眾議院日前通過「臺灣國際團結法案」,強調「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案僅處理中國代表權問題,不涉及臺灣」,更等同於「美國在蔡英文任內,具體回應了‘傳統旅美獨派’長年的呼籲」,這當然有利「蔡英文路線」在旅美臺僑間的說服度。

直到賴清德正式被提名為民進黨下屆總統參選人後,可見的現象之一是,原本在上次初選支持賴清德的臺僑,於大選時轉而票投蔡英文,現在則是再又回歸支持賴清德。而原本綠營臺僑內部的衝撞,在挺蔡、挺賴復行一線,本有可能會遇到「挺柯文哲派」的挑戰,但這部分,卻也因柯文哲過去八年市長任內的言行,遭到嚴重稀釋,柯文哲如今在旅美僑界,幾無「本土」代表性,意味著在國家主權、認同、定位和臺灣未來發展上,彼此漸成平行線。柯文哲在旅美僑界的「評價」,唯其人、其黨(民眾黨)冷暖自知。

最後是「紅僑戰術迴避」。紐約一群受中國總領館指揮的挺共「紅僑」,過去屢屢在蔡英文過境紐約時,無不集結號召在其下榻飯店、僑宴場外舉標語咒罵抗議,目的除宣傳「反台獨」,主要是藉喧鬧,讓臺灣元首過境「難看」。但這一做法,卻在賴清德12日抵達飯店時出現大轉彎,從頭至尾沒有一名挺共中僑到場抗議。依照紐約市警預先替「抗議者」在現場架設起的圍欄區域,範圍足足比蔡英文年初過境紐約時大了兩倍,紐約市警需要預先部署「防線」,「防線」大小深淺,自然視申請者提供人數而定,結果當晚卻彷彿「虛驚一場」,純粹成了臺僑(另有反共中僑)的歡迎會。

紅僑的戰術迴避不無道理。一來,2019年,爭取連任的蔡英文過境紐約,紅僑抗議隊伍如影隨形,讓臺灣民眾反感,形同「助選」蔡英文。今年四月紅僑如法炮製,再於蔡英文下榻飯店前辱罵臺灣國家元首,結果,當月紐約布魯克林最高聯邦檢察官聲明,指有兩名紐約居民因涉嫌經辦非法「中國海外警察」遭捕,其中一人竟是當時帶隊抗議蔡英文者,對紐約紅僑形象已產生不小打擊。

加上民調機構Pew近期連續釋出的民調,包括亞裔美國人對臺灣持正面觀感比例為56%,對中國持正面觀感者,則僅有20%,以及,尤其針對賴清德過境美國,引發中國強烈反對所做民調,發現臺灣在24個高收入及中等收入國家中,普遍受到好評(有48%的人對臺灣持正面看法)。因此,假若紅僑如期、如數,在賴清德抵達當天,再和臺僑隔街叫陣,於自由的美國辱罵民主臺灣副元首,適值人來人往的週末夜,則難保為對方送分,且自我減分,於是先行「戰術迴避」,不在晚間第一時機點現身,也是「情有可原」。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李濠仲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