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京房山區暴雨過後,居民走過一輛受損的汽車。(圖片來源:PEDRO PARDO/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8月9日訊】(看中國記者黎小葵綜合報導)連日來,中國京津冀地區暴雨成災,尤其為了保住首都北京,當局洩洪導致河北省涿州市災情幾乎遭遇「滅頂」,儘管如此,北京仍損失慘重。據官方數據,截至8月8日24時,北京市因災33人死亡,18人失蹤,對此民間普遍表示質疑。另外,北京官員還表示,災後重建的目標為「1年基本恢復、3年全面提升」,這也引發外界質疑,此前北京都在做什麼?
北京33死18失蹤 129萬人受災近6萬房屋倒塌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受颱風「杜蘇芮」影響,7月29日至8月2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災害。官方9日召開記者會,北京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夏林茂表示,截至8月8日24時,該市因災死亡33人,主要由洪水沖淹、沖塌房屋等原因造成,還有18人失蹤。截至8月8日傍晚,全市累計8.2萬民眾被迫離開家園。
從氣象監測數據上看,此次北京遭遇了歷史罕見特大暴雨。單站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昌平區王家園水庫降雨745毫米,是北京地區有儀器測量記錄140年以來的最大降雨量。地質災害監測數據也記錄到更高極值,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有3個點位,700毫米以上達51個點位。全市平均降雨量331毫米,83個小時的降雨量達到常年全年降雨量的60%。門頭溝區平均538毫米,房山區平均599毫米。
特大暴雨導致全市主要河流洪水來勢快、量級大、峰值高。永定河盧溝橋站洪峰流量僅2小時就從每秒1000立方米上升為每秒峰值4650立方米,是1925年以來的最大洪峰。大石河漫水橋站最大洪峰流量每秒5300立方米,是有實測資料以來的最高記錄;拒馬河張坊站最大洪峰流量每秒6200立方米,是有實測資料以來的第二高記錄;上述兩河斷面洪量分別相當於2012年「7·21」強降雨的9倍和4倍。
夏林茂表示,據初步統計,北京共接報地質災害369起,是多年平均數量的10.5倍。特大暴雨對山區基礎設施破壞嚴重:水利工程方面,110餘條河流發生超標準洪水,280餘公里河道堤防損毀;4座中型水庫、13座小型水庫、16座水閘出現不同程度的水毀。水務設施方面,20座城鄉供水廠、264座農村供水站、18座城鎮污水處理廠、363座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停運或受到影響,1980餘公里供水管線、2140餘公里排水管線受損,全市507個村供水受到影響。電力設施方面,70條10千伏供電線路、1812個台區、9600餘處配電設備受損,造成273個村和16個小區斷電。通信設施方面,3188個基站、1367個鐵塔、3146公里桿路受到損毀,造成342個村通信中斷。交通設施方面,縣級以上公路受損93條段,鄉村公路受損840條段,256個村交通中斷。
此外,這次洪澇災害共造成近129萬人受災,房屋倒塌5.9萬間,嚴重損壞房屋14.7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22.5萬畝。目前這些災害損失仍是階段性數據,造成的財產損失還在持續統計中。
不過,對於官方上述公佈的北京暴雨洪災中死傷數據,不少民眾質疑說,「看發布會報導說,北京市門頭溝全區受災人口約31萬人,可門頭溝常住人口好像一共也就30多萬人啊,這次暴雨洪災實在太嚴重了。」、「2012年7月21北京死了79個,那次雨遠比這次小,覆蓋面積合持續時間也遠比這次小。像河北有些臨山坡地上的村子可能一陣泥石流下來整個村子就消失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北京洪水發生後,當地官員一致表示,災後重建的目標為「1年基本恢復、3年全面提升」。
所謂的「一年基本恢復」,就是要經過一年左右時間修復影響防洪的水毀水利設施,完成損毀房屋修繕加固和農村居民自建住房原址重建,加強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使保障能力基本恢復到災前水準。
這不僅引發民間普遍質疑,北京政府此前都在做什麼?也有網友吐槽說,「最近幾十年,北京好像沒修過任何防洪設施。」還有網友指出,光是北京市災情便如此慘重,其他河北省地區還不知有多嚴重。另有網友披露,自己所居住的村莊還沒恢復供電,顯示救災進度仍須加快。
天災?人禍?專家學者一語道破
事實上,這並不是北京有史以來第一次經歷特大暴雨和洪災。
2012年,7月21日,北京經歷了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的暴雨,造成至少79人遇難,根據北京市政府舉行的災情通報會的數據顯示,當時暴雨造成房屋倒塌10660間,160.2萬人受災,經濟損失116.4億元人民幣。
《東方早報》曾援引北京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給排水專家周玉文的說法,1949年新政權初期,城市排水多采用蘇聯的設計理念和技術理論,「想盡辦法省錢,只求能滿足當時的需求就行」。當時建的是小排水管道,按0.5年甚至0.3年一遇的標准設計,「一年淹兩、三次是正常的。」周玉文並指出,中國發展中一直「重地上、輕地下」,排水等地下設施的發展相對滯後。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自然科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許洪章博士對ABC中文表示,北京近年來一直在建設一個「海綿城市」的洪水管理系統。 「(政策)初衷是為了既避免洪澇災害,同時有效收集雨水、補充地下水。」但目前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颱風或強降雨災害越來越頻發,且越來越強烈時,「海綿城市」的洪水管理系統就顯得力不從心,「如果說不對海綿城市政策進行一些修正,增強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可能會有更多這類洪災事情發生。」
法國廣播國際公司評論文章則稱,近年從武漢到鄭州再到北京,「看海模式」不斷呈現。明代劉基撰寫的預言著作《金陵塔碑文》中提及,「高樓閣成泥崗,繁華市場變汪洋」的內容是否已經在北京成為現實?這不禁讓人發問,在偌大一個有「基建狂魔」之稱的中國,雖然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地下工程是否如此一塌糊塗,全然經不起遭遇暴雨襲擊的考驗?
文章並指出,迄今,政府每年都會將巨資花費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北京作為首都,細枝末節都關乎「國家形象」,因此,當局投入的基建資金更是天文數字。這場洪災再次引發思考:「這個國家到底是一個基建大國,還是一個腐敗大國?在幾乎所有的基建工程裡,人們都能看到腐敗的影子。一些道路,用不了三年五載就需要大修一次,每一次都需要砸入大筆公帑,而在招投標與建設的過程中,一些官員和其親友賺得盆滿缽滿。地面工程上存在粗製濫造的情況,平時看不見的地下工程就更是不盡人意。」
文章最後寫道,「倘若在這個政體下各級官僚真的能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即便將會愈來愈頻繁的極端氣候來得更快更猛,也可以建造有固若金湯的城市工程設施以及及時有效的應急機制來避免北京暴雨導致的如此民生災難。」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