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病需要心藥醫 情舒願遂才可取效(圖)


由于思慮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願遂」,才可取效。(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所謂心病需要心藥醫,明代名醫張景岳也說,由于思慮不解而致病者,非得「情舒願遂」,才可取效。

中醫的「順情療法」

中醫的心理療法有多種,多是依據「悲勝怒、恐勝喜、怒勝思、喜勝憂、思勝恐」的五情相剋原理,以一種情志來調節、糾正另一種情志造成的病。比如「怒勝思」,因為思慮過度而生病,就用激怒療法來治;「恐勝喜」,因為過高興過度而生病,就用驚恐療法來治。

而「順情療法」則不同,是順從病人的情緒和意志,滿足對方的心理需要。病人的心病解開了,身上的病也就好了,或者容易治了。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因意願不遂而引發的疾病。

《黃帝內經》說:「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順而已矣。⋯⋯百姓人民,皆欲順其志也」,「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無論治家治國,還是治病,順從人的意願,解開對方心結,才可解開問題所在。

古代一些醫治故事,可讓人對順情療法瞭解一二。

不能說話的病因

小孩也有思慮造成的心理疾病,但卻不易診斷,也不易察覺。

明朝時,一個只有半歲的嬰兒,忽然有一天變得悶悶不樂,整日昏睡,不肯吃奶。

名醫萬密齋給孩子看診後,說:「看他的氣色沒有病,若說是感冒,卻沒有風寒症狀;內在的病也不像。這孩子莫非有什麼思慮,思傷及脾,才導致病症?」

孩子的父母頓然想起來說:孩子有一個作伴的小童,我們讓他到別的地方去了,已經三天了。乳母也說:自從那小童走後,這孩子便沒有了笑模樣,無精打采,整天昏睡,不思奶水。

萬密齋即刻讓孩子的父親把那個玩伴叫回來,孩子見了玩伴,很快就恢復了往日的樣子。孩子的父親對萬密齋說:若不是您醫術奇妙,我們怎麼也想不到小兒的病源在哪呀!

孩子找不到了喜歡的玩伴,沒了往日的樂趣,心情消極,導致成病。但因為不足一歲,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所以家人都找不到病因。而醫者細微診察到了孩子的心事,讓他心如所願,馬上病就好了。

藥包裡的金子

有一個鹽販以賣鹽為生,家裡窮得沒飯吃,結果賣的鹽又被官差奪走了。他走投無路,愁得吐了血,得了病。

他艱難地爬去向當地名醫錢同文求治。錢同文問清緣由後,給他開了藥方。包藥的時候,偷偷把半錠金子夾在藥包裡。

鹽販打開藥包看到金子,以為是包錯了,就去找錢同文。錢同文說:「這哪是我的金子?如果是我給你的,一定會告訴你的呀。」鹽販得了金子喜出望外,又喝了錢同文開的藥,馬上病就好了。

鹽販被奪了賴以餬口的生意,生活沒了著落,急火攻心。意外得到了金子,心裏敞亮了,心病自然就好了。善心的錢同文暗自掏腰包給病人解困,也是採用了「順情療法」。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