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子一盤散沙?看高手如何建立驚人的學習能力(圖)


高度學習能力來源於我們兒時都玩過的一種遊戲。

有的人學東西特別快、看問題極有深度,稱他們為高人或高手。平時日常生活中,高手有什麼特徵?有人發現,高手說話的時候愛總結。

他們會在大量的材料中找出關鍵點,捊清線索,這就是被潛移默化地影響了的高手的思維方式。以至於高手在看待生活中的事時,也喜歡用總結提煉的方式。

這種思維方式,是一種「構建」,它與一個人的學習能力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高手不僅僅是天生智商高,更多地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在大腦中構建了某種模型。

這種構建能力,其實每個人從小就具有,只是多數人都沒有把它真正用起來。這直接造成了人和人之間學習能力的巨大差異。

01學習的奧秘就像「搭積木」

職場中,人和人工作水平的差異,直接取決於學習能力。

舉個例子,老闆給大家開會,會議開了將近3個小時。散會時,有人抱怨到:「老闆一下子說了這麼多東西,我都快聽暈了。」有的人卻想了想,說:「我覺得老闆說了這麼多,無非是想強調兩件事,一是加強客戶調研,真正把握客戶的心理;二是加強工作的精細度。」

什麼是高手?這就是高手。他能從老闆長篇累牘的講話中,提煉出最關鍵的東西,這正是一般人不具備的能力。

高手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呢?因為他的大腦中有一個「模型」。利用這個「模型」,他能夠迅速把接收進來的新信息進行歸類整理,找出最有用的東西。


知識的構建能力和小時候想玩的搭積木有很大關連。

在心理學上,這個模型叫作「心智模型」。

心理學專家指出,人和人之間學習能力的差異,就來自於「心智模型」的構建能力。

這能力的原理跟我們小時候搭積木是一樣的。

如果小孩子拿到一盒零件,要按照盒子上的圖片搭出一個小鎮。他會怎麼做?

他會把零件全倒出來,按類分堆。第一步是鋪設街道,因為道路可以確定城鎮的邊界和小區的位置。

第二步,把剩下的零件按照用途分類:公寓大樓的零件、學校的零件、醫院的零件……每個建築都是一個核心點,要圍繞著不同的核心點來組織零件。

這時假設小夥伴拿來了另一套積木,並且跟原來的積木混在了一起。當發現新零件與目前的建築物不相配時,可以把它放在一旁,當作多餘的東西;也可以利用其中的一些新零件,給已有的建築物搭建附屬設施。

構建「心智模型」的過程,與搭建這樣的小鎮是一樣的,只要你把積木換成大腦接觸到的新信息、新知識就可以。

心智模型就是遵循某種規則組建的框架結構。高級的構建者,可以確認關鍵建築群,並且辨別新信息是可以作為補充,還是放在一旁當作多餘之物。相反,低級的構建者分不清主次,不知道什麼信息更為適合,什麼需要摒棄。

02如何構建心智模型?

人的智力水平是生來注定的,那麼學業無成一定是因為先天不足嗎?實際情況是,每個人在接觸到新東西時,大腦都會發生改變——經驗會被一點一滴地存儲起來。

但每個人對待這些經驗的態度是不同的。

有些人只是接收了信息就放在那裡,任其在記憶裡自生自滅;而有的人會把每一次的經驗當作「積木零件」,把它們組織起來,找出核心規律,構建出心智模型,以此獲得分析解決問題,以及創造新事物的能力。

人與人學習能力的差異,就是這樣一點點地積累,最終天差地別。

人的學習風格分為兩類,一類是「案例學習者」,另一類是「規則學習者」。在接觸新知識、新信息時,案例學習者則傾向於記住具體的案例,而規則學習者傾向於提煉出基本規則,來區分各種案例。

日常生活中,多數人都是「案例學習者」。比如聽到或讀到一個感興趣的故事,我們可能會記住它的內容,下一次再遇到類似的事,我們會想起來,「之前有個故事也是這樣的……」

而「規則學習者」讀完故事後,會去思考:這屬於哪種類型的故事?它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使用了哪些元素?故事結構是怎麼安排的?他們進而發現,所有精彩的故事都會運用幾大套路……

案例學習者的學習是低效的。比如有些人也讀了很多書,知道了很多方法,但真正遇到問題時,還是不確定到底該怎麼做。因為方法雖多,但每個方法都是單獨對應某種特定情況的,有些方法之是似乎還是互相衝突的……

查理.芒格的演講錄《窮查理寶典》令人茅塞頓開。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講中提到的第一個關鍵原則就是:「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記住一些事物,試圖把它們硬湊起來,那你無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須依靠模型組成的框架來安排你的經驗。」

芒格所說的,就是構建心智模型。看似複雜的知識和道理,可以通過基本的模型和框架來統一安排。而心智模型一旦開啟,就能極大地提升一個人的學習效率,甚至使人展現出令人驚訝的領悟力、判斷力。

比如一名出色的乒乓球運動員,能夠在電光火石之間做出判斷,要打的這個球是直線球、斜線球,還是其他球路。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因為有一些微小的信號可以幫助他:對手發球準備的動作、揮拍的姿勢,以及球上縫線的旋轉角度……在成千上萬次的訓練中,他已經把所有這些球路變化的基本規律總結出來,形成了自己的心智模型。

同樣的,一名國際像棋冠軍,也是因為擁有心智模型,才能夠在對方走出一步棋後,馬上預判出後面的若干步。

各個領域的權威專家、頂尖高手,都是因為在多年的學習實踐中,構建起了完善的心智模型,才在自身領域達到了別人難以企及的深度。

而作為一個普通人,如果我們能夠拿出小時候搭積木的認真勁兒,把日常接觸到的經驗和知識搭建成心智模型,我們的學習能力也必然會獲得極大的進步。

03構建模型有三個關鍵

想要構建心智模型,練習的方向有三個:歸納、反思和重構。

歸納,就是分門別類,確定幾個核心點,以及哪些有用,哪些無用。

最好的訓練方法就是「收納」。比如收拾辦公桌,你既要保持清新整潔,又要確保自己很快能找到想要的東西。「書桌是人類的第二大腦」,看一個人的桌面,就能知道他的大腦是否井然有序。

生活中,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多種分類」練習,來提高自己的歸納能力。比如,觀察工作環境,同僚最直觀的就是性別和職位的差別。但換個角度,還可以把他們分成「有趣的人,無聊的人」「內向的人、外向的人」以及「利己主義的人、有團隊精神的人」等等類別。

隨時將視線所及的對象進行不同分類,大腦就會變得更加靈活。漸漸地會成為一個「信息歸納達人」。

比歸納更進一步的方法是反思。所謂反思,就是思考自己的思考過程和思維方式。

世界像棋冠軍維茨金在他所著的《學習之道》中提到,他早期在學習像棋的時候,常常會憑藉直覺走出一步棋。教練布魯斯為了幫助他發現問題,便通過提問的方式讓他放慢思考速度。

每當維茨金要做一個重要決定,教練都會要求他解釋自己思考的整個過程。為什麼要走這一步?要達到這個目標有沒有別的辦法?你是否意識到了對手的威脅?

我們在生活中做出決定,跟下棋是一樣的。如果你能放慢思考速度,來審視「我做出的選擇合理嗎?」「要實現目標還有其他方法嗎?」「考慮的因素全面嗎?」等問題,就是在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反思訓練的一個好方法是每天寫「反思日記」。不同於普通的記事,這個日記要求你把全部的思考過程寫出來。


解讀生活這本書,提升學習能力。(以上圖片來源: Adobe stock)

生活是一本書,我們每天經歷的事情,都是一個個埋藏著啟發的案例,關鍵是我們必須有能力解讀它。堅持反思訓練,每天思考自己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以及下次該如何改進,你就能夠改變自己對經驗的解讀方式。

這時你會發現,當你和其他人花了同樣的時間、經歷了同樣的事情時,你的收穫和成長已經與別人不在一個層級。

最後一點是重構。所謂重構,就是從新知識、新經驗中提煉出規則或核心觀點,把它們與原有的知識結合起來,搭建起新的知識框架。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低級結構構建者或「案例學習者」,那麼在學習新資料的時候,你可以時不時地停下來,問問自己,其中的核心概念是什麼、規則是什麼。

比如你在讀完一本書時,可以用自己的話總結一下:這本書主要說了什麼?書中的要點是什麼?哪些是支撐要點的觀念和細節?如果把這些要點組合在一起,我能想出什麼樣的框架呢?

寫作是訓練重構能力的絕佳方法。因為寫作本身就是一個組織素材,去粗取精,重構框架的過程。「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此話一點不假。

關於寫作素材的整理,要善於提取「關鍵詞」。

很多人喜歡做書摘,抄筆記,但僅僅是摘抄,並不能讓我們真正學到東西。

把所有資料打散,按照關鍵詞重新歸類,比如「人際關係」「積極思維」「目標管理」等等。這樣,想要思考什麼內容的時候,只需要抽出相應的關鍵詞,就可以看到來自各類書籍、不同作者的觀點,以及多種多樣的案例故事。

然後,再從中尋找異同點,思考「規則」,並結合自身的經驗體會,形成自己的觀點。這種重構訓練,令人獲益匪淺。

總之,無論是歸納、反思還是重構,其核心只有一點:我們要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善於整理和思考人生中點點滴滴的經驗。我們完全可以把自己大腦中的一盤散沙,搭建成「完美小鎮」,這一點都不難。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