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強於預期的背後原因(圖)
最近幾週中國央行已開始遏制人民幣貶值。(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7月5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編譯/綜合報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今年已下跌近5%,最近幾週中國央行已開始遏制人民幣貶值,將每日人民幣中間價固定在強於預期水平。
一些分析師認為,更強勁的因素是由於「逆週期因子」(countercyclical factor,CCF),這是對設定交易區間公式的調整,以給予中國央行更多干預匯率的自由空間。
中國央行最近採取行動阻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滑,設定了強於預期的每日人民幣中間價,同時外匯市場交易員也發現國有銀行有時在離岸和在岸市場出售美元。
此前在5月份,中國外匯市場指導委員會(CFXC)召開會議表示,央行、外匯局將在必要時對順週期、單邊行為進行糾偏,遏制投機炒作。
上述報告稱,穩匯率政策工具箱豐富,例如「逆週期因子」調節、外匯風險準備金、外匯存款準備金等,「為未來人民幣匯率波動提供了糾偏保障。」
下面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
每日的人民幣中間價是什麼?
人民幣不是完全可自由兌換的貨幣,其在岸匯率實行官方管控的浮動匯率。在岸人民幣兌美元被允許每日在人民幣中間價上下浮動2%的幅度內進行交易。
人民幣中間價由中國央行監管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在港臺時間的09:30開盤前計算得出。
它是如何計算的?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每天向14家銀行做市商組成的小組尋求報價,並根據他們的意見進行定價。
銀行在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交數據之前,會參考前一天在岸人民幣收盤價、隔夜美元走勢或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的人民幣指數等一籃子貨幣的變化以及市場供需狀況。
去年,一位消息人士告訴路透社,銀行被要求在計算中應用「逆週期因子」,並相應調整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提交的數字。
什麼是逆週期因子?
2017年5月26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中間價報價模型由「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調整為「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週期因子」,「逆週期因子」由此誕生。
當外匯市場出現明顯波動、人民幣持續貶值,中國央行就會重啟「逆週期因子」。
中國央行表示,逆週期因子旨在更好地反映供需情況,引導市場參與者更多關注宏觀經濟基本面。
中國央行從未透露其如何計算逆週期因子,但分析師表示,其目標是抑制在下午4:30計算的官方收盤價對第二天定盤價的影響。它允許做市商對收盤價進行折扣計算,因為收盤價被認為與他們的預期不一致。
為什麼逆週期因子被視為捍衛人民幣的舉措?
逆週期因子出現在人民幣貶值的時候,而在人民幣升值的時候被忽略。2020年,人民幣大幅升值,當局決定讓市場力量發揮更多作用,逆週期因子被暫時停用。
測算表明,在2022年人民幣匯率兩次急速下跌期間,中國央行事實上已經啟用「逆週期因子」。在人民幣第二次急速貶值期間,8月30日、9月1日和2日,中國央行採用「逆週期因子」調升人民幣中間價的幅度分別為0.46%、0.29%和0.22%。
分析師認為,僅在今年6月的最後一週,在五個交易日中有四個交易日設定的每日定盤價強於預期,其中兩個交易日的定盤價大幅高於預期,這被認為是中國央行干預的跡象。進入7月,這一趨勢在本週仍在繼續。
分析師認為,這更多地是一個信號,而不一定是引導貨幣的有效工具,上季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下跌了5.3%。
匯豐銀行分析師在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我們認為這種逆週期因子調整將在未來幾天繼續,以減緩人民幣貶值,但我們預計中國央行不會劃定界限或試圖強行扭轉這一趨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