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拋「保衛和平4支柱」有3大重要意義(圖)
2023年4月12日,民進黨主席賴清德獲得黨內總統候選人提名。(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7月5日讯】(看中國記者李佳琪綜合報導)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賴清德4日以「維護台海和平方案」為題投書「華爾街日報」,承諾執行保衛和平4大支柱(four-pillared plan for peace),加速國防轉型、推動經濟安全,與民主國家建立強健夥伴關係、穩定且有原則的兩岸領導力。
賴清德表示,他對於捍衛臺灣和平穩定、民主成就以及兩岸現狀的決心與承諾堅定無比,面臨中國威脅,臺灣對民主的關注必須從自家開始,身為醫師,他不會在沒有治療計畫下醫治病人,「作為總統,我會執行保衛和平4支柱」,洞悉臺灣當前挑戰,更要確保延續區域穩定。
首先,賴清德主張提升臺灣嚇阻力,軍事改革將使北京動武成本增加、降低兩岸衝突可能性;後續他將加速國防轉型,加強非對稱戰力,並在部隊訓練、民防、情資交換等方面與盟友進一步交流,讓臺灣更能應對日益升高的軍事威脅。
其次,經濟安全即為國家安全,對中國貿易的依賴,使對岸有更多機會濫用經濟恫嚇手段,他將致力鞏固臺灣供應鏈安全,透過貿易協定促成貿易多元化,同時支持國內創新產業,鬆綁不必要法規,保障臺灣人民更公平地享受經濟發展成果。
第三,與世界民主國家建立更強健的夥伴關係。賴清德指出,4月臺灣派遣全亞洲第一支醫療團隊前往烏克蘭提供緊急救助服務,近期各國國會議員、非政府組織、智庫與政府代表紛紛到訪臺灣,這些互訪與交流凸顯台海議題具全球重要性,將臺灣的未來與國際民主國家緊密相連,所以臺灣要持續與民主夥伴攜手合作,共同對抗傷害民主的假消息與灰色地帶戰術,保護得來不易的自由。
最後,推動上述政策必須具備穩定且有原則的兩岸領導力,賴清德指出,近年北京為堅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邁向統一及符合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斷絕兩岸交流,面對持續升高的軍事與經濟挑戰,他會努力不懈地捍衛兩岸現狀,也不排除在對等、尊嚴且沒有先決條件下,與北京展開對話。
賴清德表示,1996年至今臺灣歷經許多改變,也有許多事依舊如昔,共軍的戰機與軍艦持續穿越臺灣周邊海域,試圖影響臺灣的民主選舉,兩岸經濟緊張程度依然不斷上升,我們每天都被提醒著民主自由得來不易,絕對不能被視為理所當然。
賴清德強調,他對臺灣的承諾和27年前台海危機棄醫從政時一樣明確堅定,他永遠都會選擇承擔責任、完成使命、關照他人,永遠會選擇站在捍衛臺灣民主成就的一方,他深信維持兩岸現狀是符合各方的最佳利益,將竭盡所能致力於臺灣人民與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
賴清德投書3大重要意義
Ettoday新聞引述一名熟知外交的黨政人士分析,賴清德在此時間點發布該篇投書,有3個重要意義,首先是2024年總統大選深受國際矚目,特別在5月G7峰會後,國際社會對台海必須維持安全穩定現狀、反對任何單邊主義行徑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下任臺灣總統能否持續確保既有的穩健政策,將是國際關注的重中之重。
第二個意義是,賴清德投書的內容可被視為臺灣呼應國際社會期待的「再保證」,尤其近日在野黨參選人面對經濟上在全球「去風險」主流,卻拋出「重啟服貿」倡議,政治上則出現接受北京政治前提的「九二共識」主張,不僅引發臺灣人民的疑慮,也升高台海不確定風險,進而使國際社會感到憂心。而這個時候,執政黨的總統參選人聲言要透過「四個支柱」來確保現狀的穩定,形同是臺灣回應國際社會期待的「再保證」。
第三個意義則是,該篇投書同時展現臺灣與國際對話、合作的能力與決心。過去8年,臺灣從過去一中市場的依賴者轉變為全球供應體系的關鍵角色;在地緣與國際角色方面,也經由對區域穩定及對全球各種議題協力的主動貢獻,取得相當地位。臺灣領導者的必備條件是要能與國際對話、合作,相較之下,提出四個支柱、堅定展現與國際合作態度的賴清德,顯然是幾位參選人當中唯一準備好的。
另一方面,黨內人士表示,在國際聚焦關注臺灣的此刻,民進黨的總統參選人呼應了國際對確保台海維持現狀、致力降低風險的努力,然而,侯友宜近期提出恢復4個月役期政見,恐惹怒美方;柯文哲則是公開與美國學者葛來儀隔空交火。兩位在野黨的參選人,一個在重啟服貿,一個在重返九二共識,對比賴清德,「一個前進未來,兩個回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