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罹患「日本病」(圖)


日本商業街(圖片來源:Yuichi Yamazaki)

【看中國2023年7月4日訊】中國放棄清零,外界對其解凍後的經濟復甦充滿期待;然而,近來中國各項經濟數據疲弱,看衰中國論調激增。《經濟學人》指出,中國可能重蹈日本一九八九年底資產價格泡沫破裂的覆轍,處境恐比日本更不利。與此同時,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殷劍峰警告,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生產者物價指數(PPI)低迷,加上人口萎縮,在在顯示中國已出現「日本病」病徵。

中國經濟由全球成長的重要引擎,如今百病叢生,可能步上日本後塵,重演「失落三十年」的戲劇化轉折,其實是自己種下的惡果所致。「日本病」的最大症狀是資產價格﹙包括股市、房市,甚至幣值﹚的狂飆,造成經濟成長本由「生產力」驅動,轉變為「資產價格」所牽引,經濟活動不再以製造與服務為主,而是淪為一場虛幻不實的金錢遊戲;成功並非靠創意與努力,而是在市場上散播一夕致富的套路。一九八九年日本、二〇〇七年美國次貸風暴,皆遭逢巨大金融泡沫的破滅;而檢視當前中國經濟體質,病情顯然更甚於日、美,不但是房地產泡沫、地方債務危機、消費力道不足等經濟病態,更加上黨國體制對經濟的強力管控與錯誤發展政策。其中,中國的錯誤發展方向影響甚巨,首先來自於「百年國恥」固然激發了近代中國的奮起,但也因為獨裁政權刻意渲染民族主義,致而中國逐漸走向小康後,民族情緒由「過度自卑」變成「過度自大」;統治者利用此畸形心態,將增強的國力置於擴張軍備與債務外交,而不是改善民眾福祉,並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號召,意圖稱霸世界,造成貿易衝突不可挽回,並升高到金融戰、科技戰、地緣政治危機層次,經濟風暴一觸即發。

其次,數十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在於房地產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而兩者又息息相關。房地產市場是中共權貴、官僚體繫在改革開放中建構利益分贓共犯結構「尋租」的最重要管道;而出讓土地使用權及拍賣、開發土地,也成為地方支應基礎建設的財源,但絕大部分利益則落入政府官員和開發商的口袋。如此的運作方式,完全扭曲市場機制,卻成為全民投資的最重要管道,乃形成一種供過於求、空置率太高,但房價仍然狂飆的怪象。據中國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統計,二〇二二年中國住房市值約為六十五兆美元,大約是中國官方公布當年GDP十八兆美元的三六一%,接近日本泡沫顛峰時的三九一%。世界銀行報告則指出,一個巨大的房地產泡沫已經形成。高盛分析師也將中國房地產債券列為「亞洲風險最高」。而恆大等建商債務違約,大量爛尾樓事件爆發,在在印證專家的預警:一場全國性的金融災難是房地產泡沫的必然結果。

再者,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亦是核彈級的災難。其實,出賣房產固然可以大幅增加地方政府收入,但大幅支應基建仍導致地方債務節節升高。據統計,房產提供了六十五%至九十%的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房產不景氣,嚴重減少地方收入,加上中國各省份在疫情防控上的龐大支出,更讓地方難以負荷。雪上加霜的是,中國為刺激經濟,實施減稅政策,使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這些都是當前地方財政的困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今年二月估計:中國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總額暴漲,已從去年的五十七兆增加至六十六兆人民幣,約九.五兆美元。據中國公開資訊,中國大部分省份目前都是債務纍纍,財政收入處於負增長狀態,有二十三個省份的債務率高於一〇〇%警戒線,其中,天津高達二九五.七%,吉林、雲南、遼寧、貴州、福建、重慶、青海債務率超過一五〇%,顯示地方債務形勢與財力不匹配;日前便發生湖北省武漢市財政局登報向二五九家企業和單位公開催債的怪現象。《彭博》報導,分析師認為中國這些不斷膨脹的地方債務,恐將成為亞洲今年最大的金融風險。

疫後中國經濟在解封后並沒有起色,出口不振、消費萎縮、通貨緊縮,年輕人失業率高達兩成,一旦房地產泡沫與地方財政危機爆發,對中國經濟的衝擊必然超過一九八九年的日本,是否會沉淪三十年,未可知,但眼前將是一條艱辛崎嶇的道路。值得重視的是,中國經濟不僅罹患自由經濟過熱時的通病,更埋藏著中共獨裁體制下的結構性問題;而這些結構性缺陷在習近平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管控監理,意圖走回毛澤東「自力更生」的「內循環」不歸路,中國經濟災難恐怕才正要開始。而它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臺灣如何「脫鉤」、「去風險」,必須及早規劃因應;而不是如特定政客意圖重啟服、貨貿將臺灣經濟與可能爆發金融風暴、經濟下滑的中國深度連結。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自由時報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