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熟悉的美麗服飾(組圖)
展現天人合一的「雲肩」


清代乾隆粉彩仕女樂舞瓶(局部),繪製了三位女子皆著雲肩、披帛及紋飾細膩的錦服。(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時常觀賞電視劇或舞臺戲劇的民眾,應當對雲肩這一項服飾並不陌生。像在2018年熱播的古裝劇《延禧攻略》中,就有富察皇后、魏瓔珞、高貴妃等女性角色相繼穿著各式花樣、披掛在肩頭上的美麗雲肩,來為民眾展示著雲肩之美。其實,懂服飾的人,應當知悉雲肩融合了中國的「天人合一」傳統思想,為什麼這麼說呢?接下來就一起來了解!

雲肩

雲肩為一款披肩,往往由一片或數片的彩錦繡片縫合制成,故又可再分成:圍合式與半圍合式。圍合式多半採用釦子或繫帶固定,因此能再進行拆開、相合。雲肩多使用四合雲紋裝飾,很常製成兩層八片垂雲樣式,也有條帶狀。由於如同雨後的映日雲霞,晴空散彩虹,故得「雲肩」之稱。簡單說來,就是因為繡片形狀多半呈現如意雲頭式,故得此名稱。《元史‧卷七八‧輿服志一》中,即記載了雲肩的特徵:「雲肩,制如四垂雲,青緣,黃羅五色,嵌金為之。」

雲肩的實際用途是為了阻隔衣服遭受髮髻上的油垢所污染,同時可搭配不同穿著來做裝飾之用。雲肩最搶眼的莫過於每片繡片上頭會呈現花鳥草蟲或戲文情節等刺繡內容。有些雲肩會加上流蘇、玉石等墜飾,致使穿上這類雲肩的女子,一走起路來便能展現弔穗搖晃的俏麗模樣,足具視覺美感,令人望之驚豔。繡製一件雲肩,可以採取挽針、接針、滾針、松針、搶針、齊針等各類針法,故能呈現繁複多樣的成品。因此,一件精巧的雲肩,往往需要較長的時間加以繡製。

根據研究,雲肩最早見於敦煌壁畫中的菩薩所披的雲肩,因此被認為是從神仙服飾發展而來的衣飾,而早期雲肩多形如翅膀般垂墜在肩頭的兩側,但據沂南漢墓壁畫中的百戲圖及後續考證,圍繞脖子的雲肩大約在宋金時期成為主流。不過,無論是哪一類樣式的雲肩,其紋飾、形狀等均融合「天人合一」思想。雲肩盛行於漢族中,最早使用時間應該是在隋唐時期,且無固定樣式,直至元代才開始固定披用雲肩的形式、制度,且非女子專用。到了清代,雲肩普及於社會各階層,成為婦女婚嫁時須穿的重要衣飾。也就是說,雲肩到了後來,逐漸發展成為在婚嫁時候或歲時節令到來時才會披戴的衣飾。

清人徐珂在《清稗類鈔‧服飾類‧雲肩》中,則記錄了相關說法:「雲肩,婦女蔽諸肩際以為飾者。元之舞女始用之,明則以為婦人禮服之飾,本朝漢族新婦婚時亦有之。尤西堂嘗詠之以詩,其詩云:『宮妝新翦彩雲鮮,婀娜春風別樣妍。衣繡蝶兒幫綽綽,髩拖燕子尾涎涎。筵前拊鼓宜垂手,樓上吹簫許比肩。只恐巫山夜飛去,倩持飄帶欲留仙。』光緒末,蘇、滬婦女以髻低及肩,慮油之易損衣也,乃仿為之,特較小耳,以絨線所結者為多。」


清代乾隆粉彩仕女樂舞瓶,其中為大家展現了雲肩、披帛等服飾之美。(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響肩與霞帔

有些民眾可能還聽過響肩,而這正是一款上頭綴有能發出聲響的物件、飄帶等墜飾的雲肩。由於多了綴飾,因此也比一般的雲肩樣式更加華麗繁複。響肩大多是由出嫁女子在婚禮上所披戴,例如清末民初的臺灣女子會在結婚所穿的霞帔上再多披一「響肩」。

值得注意的是,民眾熟悉的「霞帔」常常被誤以為是雲肩,但霞帔跟雲肩是不同的,今人常將兩者混淆。

《清稗類鈔‧服飾類‧霞帔》即載說:「霞帔,婦人禮服也,明代九品以上之命婦皆用之。以庶人婚嫁,得假用九品服,於是爭相沿用,流俗不察,謂為嫡妻之例服。沿至本朝,漢族婦女亦仍以此為重,固非朝廷所特許也。然亦僅於新婚及殮時用之,其平時禮服,則於披風上加補服,從其夫或子之品級,有朝珠者並掛朝珠焉。」

其實,如果仔細看,還是能分出差異的。因為霞披更像是現代人使用的披肩,而它原本是明清兩代命婦的服飾,其形制如長背心,開前襟,下擺裝飾為流蘇,胸前與背後則各綴有一方形補子。至於補子上所繡製的紋樣,則須依據丈夫或兒子的品級高低來決定,如百官補服般。

本文留言

作者隅芯整理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