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在當年過日子真的很苦,物質和精神的糧食都缺乏,有些地區還發生過知青集體鬥毆、互相殘殺的,但作者對此很少著墨。(圖片來源:公用領域)
接前文: 再讀《棋王 樹王 孩子王》有感(上)
儘管知青在當年過日子真的很苦,物質和精神的糧食都缺乏,有些地區還發生過知青集體鬥毆、互相殘殺的,但作者對此很少著墨,他筆下的知青大多是溫和的,互相幫助的。王一生在農場有了些閒錢後,就離隊四處找人下棋,在朋友的農場遇見一位棋手倪賓,兩人交鋒後,倪賓很敬佩王一生的棋藝,鼓勵他參加縣裡象棋比賽。沒想到王一生錯過報名時間,以致無法參賽,倪斌知道後,就把他父親珍貴的烏木棋盤送給支書,希望讓王一生參賽。但王一生卻決定不參賽了,他認為倪斌的烏木棋盤是父親的信物,不應該送出去。就像他母親留給他的「無字棋」是信物,一輩子都不能送給別人。其他的知青說他是呆子。
最後王一生選擇挑戰棋賽的前三名,很快的另有六人也加入棋賽,於是他一人同時戰九位,他自己下盲棋(下盲棋的人不用棋盤,口説每一步棋的下法),其他九人下明棋。消息一傳開,街上的人聞風而走,不多久就跟了上千人,婦女小孩都來了,還以為是知青打架呢,弄清楚是一比九的棋賽後,又一群人跟著東擠西擠的,盛況空前。
在阿城精練的文字鋪陳下,這場棋賽有決一死戰的氣勢,場內是王一生和八位參賽者(冠軍因年邁,留在家中命人傳棋),場外是越聚越多的觀賽者(外牆上掛著九張白紙當棋盤,細繩貼著紙做的棋子),場內棋子移動,場外棋子跟著動。
因為人聚集的太多了,大家有點擔心出亂子,王一生把他母親磨的「無字棋」交給朋友,叮囑著不能弄丟了。之後他「一個人空空的坐在場裡,誰也不看,靜靜的像一塊鐵」。賽事在靜默中進行著,一直延續到天黑,山民們都點起了火把,人群還在聚集。八位參賽者陸續離席,對王一生鞠躬甘拜下風,只剩年老的棋賽冠軍與他對決。最後,老冠軍親自從家中走到會場,對王一生說:「你小小年紀,就有這般棋道,……老朽有幸與你接手,感觸不少,中華棋道,畢竟不頹,願與你做個忘年之交。老朽這盤棋下到這裡,權做賞玩,不知你可願意平手言和,給老朽一點面子?」此時的王一生身體已動不了,好半天才回神,想說話都說不出,許久許久終於說:「和了吧。」
人潮慢慢的散去了,朋友把王一生母親的無字棋拿給他,「王一生呆呆地盯著,似乎不認得,可喉嚨裡就有了響聲,猛然『哇』地一聲兒吐出一些黏液,嗚嗚地說:『媽,兒今天......媽─』」大家聽了都有些心酸。
......
後記:貧困的王一生十分珍惜食物,但是,他只要肚子能填飽,好不好吃並不重要。對於下棋就不一樣了,他說:「我迷象棋,待在棋裡舒服,一下棋,就什麼都忘了,待在棋裡舒服。就算沒有棋盤、棋子兒,我在心裡就能下,礙誰的事兒啦?」
在阿城的筆下,王一生、倪賓、和他們身邊的知青們,儘管生活都很苦,卻有一種相濡以沫的情感,互相尊重。(網絡圖片)
在阿城的筆下,王一生、倪賓、和他們身邊的知青們,儘管生活都很苦,卻有一種相濡以沫的情感,互相尊重。參與棋賽的人輸了,也磊落的表達對王一生的敬佩,沒有妒嫉。
象棋代表了中華文化,不論中共用多麼殘酷的手段要「革」中華文化的「命」,但它最終是失敗的。(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象棋代表了中華文化,不論中共用多麼殘酷的手段要「革」中華文化的「命」,妄想把知青改造成被黨控制的唯物論者,但它最終是失敗的,那文化的力量深深扎根在人們心裡,是千百年來的中華民族得以延續的根本。儘管面對執政者殘酷無情的壓迫,一時間讓老百姓不敢說真話,但人的良知善念還在,只等待時機給予養分,必將快速滋長繁榮。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