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的「堅持」給香港帶來什麼(圖)
李家超發布2022《施政報告》(圖片來源:香港政府新聞處)
【看中國2023年6月30日訊】香港特首李家超上任一年以來據稱十分繁忙,按照他的說法,他以「三個堅持」為工作目標,還努力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的「四個必須」及「四點希望」。
不過,叫口號不如講實際,倒不如以結果為目標,看看他一年來為香港實現了什麼目標。就以他提出「三個堅持」為例,即可看出他有所堅持,也有所不堅持。
先說第三項堅持,即加大力度說好香港故事,在國際舞臺發揮所長。但過去一年的表現,他給人的印象,就是力不從心或者有所不為。上任後,他外訪的地方,主要是「一帶一路」的國家,如泰國丶阿聯酋、沙烏地阿拉伯等,其餘是中國大陸的多個省市。據說近期的行程,也限於東盟國家而已。從政治看,最需要說好香港「一國兩制 初心不變」的故事,該是對此疑慮重重的美國及其盟國如「五眼聯盟」(美國丶澳洲(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紐西蘭)、英國)、歐洲丶日本等等。
從經濟貿易看,李家超的外訪地,除了中國大陸,也應該包括其他主要貿易夥伴,以出口計,如美國、印度、臺灣、越南、日本、新加坡、韓國(韓國)等等,其中新加坡、韓國(韓國)、日本三國,加上臺灣,是香港貿易逆差最大的四個地方,特首可率領貿易代表團推銷香港貨品及服務,或有助扭轉貿易赤字。
奈何整整一年,李家超從未也沒打算訪問這些地方,又如何以身作則,說好香港故事呢?無疑,李家超受到美國制裁,或被美方及其盟友視為「不受歡迎人物」,但既然「三個堅持」說得鏗鏘有力,就需要排除萬難,到訪「五眼聯盟」,何況背靠祖國,只怕沒決心不愁沒方法,否則人在香港,又如何向歐美各地說好香港故事?
再說李家超的第二項堅持,即為市民謀幸福為香港謀發展,讓大家可以分享成果,但大前提當然是搞好經濟。細看過去三季的表現,香港經濟仍未走出低谷。2022年下半年,連續兩季經濟按年計均出現衰退,直至今年第一季才出現2.7%的增長。但2022年第一季比2021年收縮了3.9%,換言之,今年首季出現2.7%增長,仍未能補回上年的收縮幅度,再扣除近年的通脹,經濟體積可能比2018年還不如,更不要說增長了。
其次,香港貨品出口已經連跌13個月,五月的數字顯示,按年計比上年下降15.6%,入口更下降16.7%,最樂觀的估計也要到今年最後一季才站穩陣腳,逐步回升。同時,香港作為金融中心也日漸褪色,不但股市偏軟欠缺上升動力,公司上市的集資能力也大不如前。今年上半年只有30間公司上市,比上年同期有所增加,但集資額卻下降14%,只有170億港元。最樂觀估計今年全年會有100間公司在香港集資上市,但即使達標,也只能追上2021年(98間)的水平,比起2018年(218間)的高峰還不到一半。
加上地產市道呆滯,香港的經濟希望也許正如李家超所講,只能依靠旅遊業和本地消費的大幅增長。不過,大陸來港旅客以廉價旅遊居多,利潤率不高,還需要付出社會代價,而私人消費過去兩季都有不俗的增長,往後持續上升空間有限,更何況香港作為大灣區的國際金融及貿易中心,屬於國家級任務,若然本業衰頹,如股市每日成交額減至不到一千億元,上市集資公司不到一百間,貿易額不斷收縮,結果不但有負國家所托,更令香港黯然失色,與大陸城市沒有重大分別,又怎樣說好香港故事呢?說到底,經濟搞不好,又如何謀發展,又何來謀幸福的資源,到時還有什麼成果可以分享?
當特首說好香港故事的範圍只限香港、大陸和「一帶一路」,而香港應有的經濟角色逐漸失色,李家超的第一項堅持,即繼續全面準確落實「一國兩制」方針,相信也面臨重大的考驗。若說「一國兩制」未達目標,仍須努力,那豈不是說《港區國安法》之下,國家感到安全,但社會經濟卻今不如昔。又若說「一國兩制」就是如此,那麼第二次回歸至今,香港更全面背靠祖國反而經濟下流,不免令人對國家起疑甚至生厭。但不論解釋是前者還是後者,除了對現實於事無補,按時下的標準,是否都有煽動他人不滿中央之嫌呢?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