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道家講無為 佛家講無情?(圖)
道家講的無為和佛家講的無情,其背後是真和永恆。(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
道家的無為和佛家的無情其實背後是真和永恆。如果你執著於有為和有情,就會隨著相應的波動而煩惱麻煩不斷,只有真才能應對萬變,以不變應萬變。不做、不管、不用心、不用力才能打開真正的智慧,而不是顯示自己「有用」。
因為世界的系統太複雜太奇妙,你不知道你的有為是一種畫蛇添足還是自作多情,或者是自找麻煩,甚者是一種拿起石頭瞄準自己的腳狠狠砸下去的自我破壞,結果損人害己,或害人害己。
比如雅各因為寵愛約瑟,導致約瑟生出傲慢之心,把神托付給他的夢隨便說給人聽,說他將來會成為家族的首領,於是他的幾個哥哥萌發殺心,他們密謀在放羊時把他在荒野中弄死。一連串惡事的發生是因為雅各對小兒子過分寵愛引起的,他的寵愛不但沒有幫了約瑟反而害了他,也讓其他幾個兒子犯下了罪行。
好的結果來自一種無思無為的狀態,一旦過於被表面的目標、表面的道德名譽所羈絆,做一件事就會走向反面的畸形,凡是你想標榜自己道德而做的事,這件事大多是不恰當,不應該去做的。當你使的力超出了這件事本身的時候,用心用力就是禍害自己和別人。
當你提醒別人不要被騙子騙時,那人會認為你在侮辱他的智商,同時你還得罪了騙子,害他利益受損,然後當事人和騙子合夥整死你。
很多時候熱心人就是麻煩的製造者。莊子在這點上講了很多:不隨便幫助別人,各有各道,各有各命,母雞下蛋,公雞報曉,百靈鳥唱歌,最大的尊重就是讓其順其自然去發展,至於結果那是上天的安排。
因為他不是你,你幫他就等於此時此刻改變了他的命運,他的那一刻就「死」了,死前必然是有掙扎的,你就變成好人沒好報。你仔細想想,有誰是因為單純的你的幫助就變好了?然後你們關係也變好了?
從通常的主客博弈角度講,當你過分用心時,你就是客體,是被動的一方,被動方是很難影響主動方的。
即便你過分關心你自己的孩子,圍繞他問寒問暖,你的孩子得到了小祖宗的待遇,自然對你呼來喝去,也很難尊重你,可憐天下父母心。因為你的「用心」愛已超過了親子間的「自然屬性」,任何人和事,要想關係好,結果好,就必須遵從「自然屬性」,俗話說父母有父母的樣子,兒女有兒女的樣子,只要過度用心就會走向反面。
看似自己努力,實際是自己在努力破壞,真正的高明通達就是不輕易用力,甚至完全不用力,就是道家說的無為,佛家說的無情。血脈承傳的關係都不是你越付出越用心關係越好,結果越好。其他關係就更不用提了。
用儒家的話講發乎情,止於禮,任何感情都要有節制,要理智對待。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當你付出太多,你會對對方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反之當一個人對你過分熱情,也很難不引起你的警惕,他是否還有其他目的?一杯水加一點糖,滋味甜美,加半杯子糖,甜的發膩,對身體還有傷害。
如果喜歡在精神思想層面去教育人,幫助人,提高人的時候,那就是令人反感的「好為人師」,你得到的基本是反效果的事及人際關係。
事實上教育人的從來不是道理,而是南牆。人是叫不醒的,是被現實毒打後痛醒的。人只有通過激烈的環境衝突而蛻變,從來沒有捷徑可言,教育的價值也只在於拐點上的加速度。不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去教育別人是最愚蠢、討厭的行為。睿智的人看到人踩坑,多提一句都不算智者高人。
每個人的使命只有一個,就是認識自己並回歸自己,關注自己而不是別人,簡單地說,管好自己不要管別人的閑事,也管好別人不要讓他們管你的閑事,即使被人類歌頌的愛也不是你的正道和人生主題。
人生的主題是放下執念,返本歸真。道教的無為是大智慧,讓你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讓你在險惡的毒針叢中,坐著別動,保護好自己,別再給自己添亂添堵;佛家說無情是因為情會變的,讓你不要被情所傷。愛的時候蜜裡調油,恨的時候咬牙切齒。
悲歡離合,生死離別,相聚歡,恨離別。如果對方影響到了你的情緒,你的焦點應該放在自己身上,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要讓自己動情,而不是把焦點放在那個惹你生氣、惹你難過的人身上。你以為錯過是遺憾,其實可能是躲過一劫,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禍,各有各的渡口,各有各的舟,萬般皆有緣,半點不由人。
佛家說的無情是大慈大悲,因為世間除了慈悲,一切都是無常。低級的慾望通過放縱獲得滿足,而高級的慾望則通過克制、煎熬、放棄才能獲得滿足。人心不死則道不生。世間萬物都在治癒你,唯獨你在用心、用力抓住你的執念和情死死不肯放手,不肯放過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