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學士張英的教子之道(組圖)


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流傳著一段張英教子為人稱頌的千古佳話。(圖片來源:Yellowye/維基百科)

清朝,有一個非常有名的家族,從明到清300餘年的期間,在科舉考試中,一家六世出了12位翰林、24位進士,一時間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美談,這就是安徽桐城的張氏家族。

張氏家族中,尤其張英祖孫三代都是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的清官,書香滿門,史上少有,他們是如何做到的呢?

張英教子「做人立品」

張英(1637年〜1708年),清朝著名的文人,也是歷史上有名的賢臣良相,修身克己,家風端正,有口皆碑。

他在家訓《聰訓齋語》中教導兒子張廷玉做人要立品,讀經書、修善德、慎威儀、謹言語。張廷玉牢記父親教誨,從小就待人寬厚恭儉,後任職大學士、軍機大臣,為清朝康雍乾三朝重臣。

後來張廷玉之子張若靄參加殿試中一甲三名探花,張廷玉聞知後,認為兒子還年輕,應繼續學習、磨礪,積攢福德,遂懇請雍正將其子列為二甲,雍正採納他的請求,將張若靄改為二甲一名。後來張若靄在南書房、軍機處任職,盡職盡責,謙虛自處,頗有乃父遺風。

「六尺巷」的故事


安徽桐城「六尺巷」,牌坊上題有「禮讓」二字。(圖片來源:Yellowye/維基百科)

安徽桐城有一條著名的「六尺巷」,幾乎每位來桐城的人都會到此一遊,因為這條小小的巷子裡流傳著一段為人稱頌的千古佳話。

據傳,張英在擔任大學士時,有一天收到家信,原來是家人因住家土地與鄰居發生糾紛,兩家人互不相讓,張家人為此寫了一封信給張英。張英收到信後,便回了一首詩:

萬里投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相傳,張英的家人聽從了他的勸誡,主動後退三尺,讓出了住家土地,鄰居家大受感動,也後退了三尺,最後,原本兩家爭奪的土地成了六尺寬的巷子,「六尺巷」也因此而得名。

給兒女積財不如積德

張氏家族家風淳厚,後輩子孫成就非凡,乃依照古訓「積德不積財」。

司馬光有段著名的家訓:「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張氏家族世代顯赫的原因或許可在這段家訓中找到解答。

本文留言

作者曉嵐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