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銀行破產:是否預示著矽谷的低谷?(圖)
因債務危機於2023年3月10日破產的美國第16大銀行矽谷銀行(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3年3月17日訊】矽谷銀行的閃崩、接管、破產,走出這三步只用了48小時。
一家看來很穩健的銀行,怎麼就破產了?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還要從疫情期間的美聯儲瘋狂印鈔助推資本市場的非理性繁榮說起。
2020年3月,為了刺激消費,應對疫情的影響,美聯儲幾乎將利率降至歷史最低點的0。於是,科技創業公司的大量的低息存款,也就投桃報李地湧入了矽谷銀行。到了2021年,矽谷銀行的客戶存款規模增長到了782億美元。
面對潮水般湧來的錢和因美國經濟明顯疲弱而造成的銀行貸款需求不旺,銀行管理層犯了難,錢太多了放在哪兒?所以,就出現了空轉問題。
從財務數據看,在矽谷銀行2117億美元的總資產中,商業貸款只有584億美元,佔比27.5%。按揭貸款131億美元,佔比6.2%;而投資證券共1200億美元,佔比高達57%,其中按公允價值(AFS)計價的可供出售資產260億美元,以攤余成本計價的持有到期類資產(HTM)913億美元,還有26億美元流動性差的、無法交易的證券或股權投資基金。
過去40年間,這些比重不大的操作手法曾若干次給矽谷銀行帶來可觀的回報,但審慎的經營層一直把它們控制在很小規模的範圍內。
危機發生後,這些流動性差的資產就會大幅貶值甩賣,而甩賣資產的行為又會撩撥市場敏感的神經。於是,引發擠兌的流言,就像病毒一樣傳播開來。這對任何一家金融機構來說,都是致命的。
矽谷銀行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矽谷的科技企業。從20世紀初至今,這些科技企業已經歷了20年的繁榮、,科技企業的估值和股價算是水漲船高,形成了不小的泡沫。
但進入2021年,此前那些被流動性推高的科技企業估值,開始持續回落,全球科技行業一夜入冬,創業投資風潮迅速降溫。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正在被吃干抹淨,更別提什麼創新了。去年以來,美國的科技企業接連大規模的裁員,也側面說明瞭美國科技巨頭們正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於是,矽谷銀行的資產、負債健康狀況也開始急轉直下。
此後,美聯儲狂飆式加息導致債券價格大跌,流動性變得稀薄。美國30年期按揭利率從2.7%上升到6.7%,短短一年上升400個基點。
這也成為了壓垮矽谷銀行的最後一根稻草。
矽谷銀行的危機引起廣泛關注,不僅是因為它與美國矽谷的高科技企業關聯甚密,還因為有人將矽谷破產事件跟雷曼進行了對比。
但矽谷畢竟跟2008年的「雷曼危機」不一樣,因為一直到破產前,矽谷銀行都是個優等生。矽谷銀行底層資產質量良好,持有的國債和房屋抵押貸款證券都是優質資產,這和次貸危機時期是完全不同的,它的銀行同業借貸不過是200億美元。它也不過度依賴短期融資,本身業務並沒有太大問題。截至2022年底,矽谷銀行總資產為2090億美元,存款超過1750億美元。
而且它是一家特殊的銀行,在美國銀行業不具有普遍性。它和矽谷共同成長,做了別的銀行做不來的事情,即向創業企業提供貸款(高風險企業也可以借點錢)。但是它的問題在於,最近兩年規模膨脹太快了,被動進入了不熟悉的投資領域。截至目前,它上千億的持有到期類資產(HTM)都是以政府債券為主。所以,據傳美財政部率銀行監管部門、聯邦存款保險機構上門簡單翻看了一下賬冊,當天就宣布接管。
矽谷銀行宣告破產之後,美國大量的企業家聯名簽署請願書,要求美國政府出手救市,支持存款者的權益。
對於是否會引發新一輪全球危機,華爾街的從業人士們相對樂觀——政府的迅速反應有效制止了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同時,矽谷銀行的客戶類型相對單一,主要集中在科創板塊,不至於引發全面崩盤。
確實,從體量來上看,矽谷銀行只屬於中等規模銀行,尚不具備「系統重要性」,至多是一個區域性、邊緣性的風險事件。而作為對比,2008年金融危機中倒下,是全美乃至全球最大的金融機構,AIG,雷曼、花旗、貝爾斯登,摩根史丹利和高盛也一度處於破產邊緣。
而且,當前美國的銀行資產負債表情況遠好於2008年金融危機前。無論是從貸存比、流動資產比例,還是一級資本充足率來看,歐美大銀行財務指標遠勝於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而且,從基本面看,美國經濟各部門資產負債表仍較健康。
顯然,目前來看,矽谷銀行的破產不會給整個銀行業帶來太大的影響。
但是,樂觀歸樂觀,表態歸表態,怕的是「廚房裡還有別的蟑螂。」
美國《商業內幕》今日報導稱,美國前總統川普(特朗普)表示,鑒於美國經濟當前走勢,以及有關美國史上最大增稅的提議,不難發現拜登政府或將成為現代版的胡佛政府。「我們將經歷一場比1929年更大、更嚴重的大蕭條,作為證據,銀行已經開始倒閉。」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