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謝幕 10年總理悲壯告終?(圖)
李克強在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上做完報告後,分別向主席團和台下深鞠躬。(圖片來源: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3月11日訊】(看中國記者黎紫曦綜合報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首日進行了其任內最後一次政府工作報告。外界對李克強10年總理生涯褒貶不一,有人認為他是中共建政以來最弱勢總理;有人認為他是黨內少有務實、開明的改革派政治菁英;也有人認為李克強卸任,意味著習近平進一步擴權統治。那麼,李克強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總理?
李克強卸任總理深鞠躬 台下鼓掌37秒
中共第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3月4日於人民大會堂開幕,期間李克強進行了最後一次總理報告,報告約1小時結束,而後李克強分別向主席團和台下深鞠躬。有媒體計算掌聲時間共計37秒。
為此,不少中英文媒體在報導中突出了這一點,但觀點大不相同。有報導稱「李克強的鞠躬和台下的掌聲,似乎是在表達某種留戀」。也有報導稱,「曾被寄予改革厚望的李克強裸退,一個時代黯然結束。」
眾所周知,李克強是「文革」後第一屆大學生,畢業於北京大學,是中國經濟學家。 2007年李克強在中共十五大上升任政治局常委,次年擔任國務院第一副總理,成為正國級領導人。 2012年他連任政治局常委,次年升任國務院總理,一直到現在。 2012年到2022年期間,在政治局常委中,李克強的黨內排名僅次於習近平。
「李克強經濟學」10年後失敗告終?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擔任總理期間,國際經濟界將李克強掌管的中國經濟思路總結為「李克強經濟學」(英語:Likonomics),推論李克強對中國經濟的主張是「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槓桿化」以及「結構性改革」,核心是向市場放權讓利。
這種說法顯示,外界對於這位擁有北大經濟學博士學位的中國總理有很大的信心和期待。但10年後的今天,中國大陸經濟卻陷入明顯的頹勢。從實際經濟表現來看,過去10年中國經濟走了下坡路,2012年至2022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長速度約為6.7%左右,而在此前的十年(2002年至2012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速約為10.6%左右。
不過,美國之音援引研究中國經濟轉軌的斯坦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許成鋼的觀點指出,中共官方數字從來都是不可靠的。若單純去看中共官方數字,一定會犯特別大的錯誤。無論任何人、國際組織,包括國際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也包括華爾街的投行,任何人都不要依賴中共官方數字,否則會做出重大的錯誤判斷。
而單就「克強經濟學」一說,中國國資委研究中心前宏觀戰略部部長、北京科技大學經濟學教授趙曉分析,其註重推動經濟結構升級和轉型,加強創新能力和創新生態建設,加大了對新興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促進了傳統產業升級和轉型,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增長。
但「克強經濟學」也面臨著一些嚴峻的挑戰和失敗。趙曉舉例說明,「例如經濟結構完善以及創新驅動不如人意,經濟增長依然靠貨幣-貸款-投資驅動,消費不足、創新不足,整體債務經濟風險不是越來越低,而是越來越高,地方財政風險已經充分暴露。」
資深財經評論人士、前鳳凰網「十大最有影響力名博」之一的蔡慎坤則不太認同「克強經濟學」,他說,「大家談論的所謂的李克強經濟學,我覺得那是臆想,或者是給他戴高帽。」從這10年看,李克強雖然有經濟學的修養,但他的經濟學認知沒有在其執政過程中發揮很重要的作用,「這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沒能實際掌握經濟的權力。」
另外,這些改革從一開始也存在先天不足。經濟學者何清漣在國企改革方案出台後不久,就在美國發表評論指出,這個方案有極強的習近平色彩,其主要目的是解決中共政府財政困難,並讓國企上市圈錢,她還暗示這些做法反而會降低國企效率,並蠶食民營經濟的成果。
也因此,近年中國經濟「國進民退」的現像明顯加劇。蔡慎坤認為,李克強改革國企的初心是不擴大國企在市場的份額,但現在看來,國企反而進一步滲透到各個領域,這擠壓了民營企業的生存空間。
李克強成就平淡 只因權力被架空?
那麼,李克強10年總理生涯,究竟要如何評價?
趙曉認為,在這10年中,李克強掌管中國經濟仍有自己的空間,「他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他經常釋放出關於中國經濟的真實信息。他盡力推動了一系列改革舉措,包括簡政放權、減稅降費、優化營商環境等,這些措施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有其積極的影響。」
但蔡慎坤認為上述提到的改革要點對民營經濟並無多大幫助。 「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是雷聲大、雨點小,最終沒有落到實處,包括企業退稅、補貼,都是看起來數字可觀,但企業沒有真正感受到這些政策帶來的實惠。」
不過,在外界看來,李克強似乎對民企的態度比較支持。美國《華爾街日報》曾報導,2022年5月李克強試圖通過中共政治局對損害民營經濟的管控措施進行調整,期間還通過官媒新華社發出信號,要促進平台經濟健康發展。但報導同時也預測,李克強的這些政策會被習近平推翻,因為後者對私人資本並不信任。
另方面,中國的現實環境下也存在諸多問題。例如,在李克強作總理的第一屆任期中,P2P網絡金融(點對點網絡借貸)快速擴張,以致在2018年集體爆雷。
蔡慎坤分析,網絡金融在李克強治下被鼓勵發展,其實是為了適應民營企業貸款難的現狀,「我相信他的初衷是好的,他是想通過這些新的東西挑戰原有的金融架構。但在中國(大陸),很多新的東西很快就被既得利益利用,而且最終留下了一灘爛泥。」
德國之聲則認為,李克強在經濟上作為有限,問題歸結於他缺少實際權力。報導指出,作為習近平原來的「搭檔」,李克強一直被認為是這一權力格局下的「弱勢總理」。因為習近平主政以來,國務院和政府機構的權力不斷被削弱,總理地位被邊緣化。有觀點認為,李克強早已被排斥於重大決策之外,如中美貿易談判、清零防疫政策等。即便在歷來總理負責的經濟領域也不例外。
不只是經濟決策權被嚴重削弱,近年李克強的新聞曝光度也被嚴重削弱。
例如,中宣部曾向《人民日報》傳達「報導李克強同志的新聞不能上頭條」的「王滬寧同志指示」,即使當天《人民日報》沒有報導習近平的活動,李克強也不能上頭條。
再如,2020年8月18日到20日,習近平前往安徽勘查洪水災情,受到黨媒大篇幅報導,但在20日這天,除了習近平在安徽聽取軍方防汛救災匯報外,李克強也有前往洪水重災區重慶進行勘災,且穿著膠鞋走進泥濘災區,與習近平一身乾淨形成鮮明對比。但無論是新華社、人民日報,還是央視等主要黨媒,都沒有報導李克強這次行程。
經濟專家嘆中共体制就是毁人体制
對此,蔡慎坤不禁說道,「十年前媒體熱炒所謂習李新政,很快就發現是子虛烏有,這十年李可謂是忍辱負重在夾縫中求得生存,也是1949年以來最弱勢的總理,雖然接受過良好教育,雖然有過宏圖大志,面對嚴防死守的政治圍堵,他連身邊人都提不了也保不住,他的恩師胡不過看家守院,他還能幹什麼,能平安度過這十年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如今,李克強卸任總理職務,不少人認為李克強是「好人」,但身在日本的前央視記者、主持人王志安則在節目中指出,李克強並不算真正的能人,他很早開始就被中共上層當作國家領導人培養,因此他在河南、遼寧兩省擔任主要領導人期間,雖有多起重大安全事故發生,卻並沒有被追究責任,並一路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