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罕見放軟身段 當起「啦啦隊長」(圖)
2022年11月19日,習近平在曼谷亞太經合峰會上。(圖片來源:HAIYUN JIANG/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1月14日訊】(看中國記者苗薇綜合報導)中國經濟的成長率降到40年來最低的水平,經濟大幅下滑也直接導致中共政權危機。美媒稱,隨著清零防疫政策被取消,習近平由從中國經濟的紀律委員搖身一變,成了「啦啦隊長」。
經濟危機下習近平身變啦啦隊長
《紐約時報》1月13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在2022年的賀詞中,習近平未提及中國經濟,但在2023年的賀詞頭一分鐘,他就盛讚了中國經濟,表示中國「繼續保持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並指政府「採取減稅降費等系列措施為企業紓難解困」。
不久前,習近平和其他高層領導人在制定2023年政策目標的會議上表示,有必要提振經濟,並承諾支持民營部門。隨後中共官員也開始對商企表現出友好。
文章形容道,隨著清零防疫政策被取消,中共領導人習近平開始關注經濟,從中國經濟的紀律委員搖身一變,成了「啦啦隊長」。
疫情爆發3年來,中共當局嚴苛的「清零封控」政策對中國經濟和民生造成嚴重傷害。中國房地市場跌至冰點,民企商鋪大量倒閉關門,失業率攀升,年輕人找不到有前途的工作,消費低迷。加上地方政府資金枯竭,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已降到幾十年來的最低水平。經濟危機導致「白紙運動」的興起,也衝擊了習近平的統治地位。
文章表示,就像一個月前中國突然逆轉了「清零」政策一樣,最近這次180度的大轉彎等於承認了中國經濟的脆弱狀態。
隨著習近平當局整頓民企走入尾聲,中國央行本週表示將放鬆對科技公司的監管。財政部部長劉昆對官方媒體表示,中國打算在2023年擴大財政支出規模,用刺激措施、補貼和減稅相結合的做法,支持經濟復甦。
對此有專家認為,中共的經濟政策轉變,並不能減低市場的擔憂。總部位於北京的投資諮詢公司博達克的董事長鄧肯.克拉克對《紐時》表示,與過去相比,企業現在認為在中國開展業務有更大的風險。「人們目前沒有信心,這個問題不會消失」。
許多商界人士對中共應對疫情的做法,以及意識形態對經濟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大感到擔憂,蘋果公司等大型外資企業已開始加緊在中國以外的地方增加供應鏈。
中國經濟學家向松祚對《紐時》表示,他不認為中共領導人對商業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由於經濟的不景氣,他們的語氣有所軟化。向松祚認為,政府稱要「安撫民營企業」,但政企的緊張關係依然存在,因為中共要保持對民營公司的控制,不會把監管責任推給市場或現行法律。
習近平救經濟是否有效?
一些國際知名的金融機構都正在調整對中國經濟的預測,認為中國2022年的GDP僅為3.2%,遠低於預期的5.5%。高盛 (Goldman Sachs) 已將中國 GDP 將超過美國的預測推遲到2035年。
德籍中國學者張俊華1月12日對德國之聲表示,習近平在政策制定上的急轉彎,道理只有一個,就是為了拯救經濟。 因為只有經濟才是中國共產黨最主要的合法性來源。
法國歷史學者梯耶利.沃爾(Thierry Wolton)對費加羅報說,3年全方位封鎖讓中國與世界隔絕,後果是貿易崩潰,在國內,生產力暴跌,失業率暴增。再加之房地產超過3000億美元的巨額債務,如果經濟機器仍然處於停滯狀態,這些債務將是無法消化的。如果經濟出了問題,中共將失去所有殘餘的信用,因此對中共而言事情變得非常緊迫,急轉彎,否則會讓國家沉陷於危機之中。
時事評論員梁京撰文分析:經歷了這場全球大疫的中國經濟大勢已去,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已經越過了由盛而衰的歷史拐點。但是,仍有一些重要的機構,對2023年中國經濟反彈做出了相當樂觀的預測,而他們不可能不知道,連中國體制內的頂級專家都對中國經濟做了病入膏肓的診斷。
文章表示,就2023年中國經濟的前景而言,最大的風險因素其實不是來自經濟本身,而是來自習近平的人事安排並未搞定,而距離兩會還有近兩個月的時間。這兩個月內,中共高層會不會出現大變故,這是所有分析中國經濟的人現在都不可能迴避的問題。與此直接相關的就是權力的交接是否順利。一個可以想見的挑戰就是,即將離任的高官不敢提出重大政策建議,儘管他們對實際的風險知道的比即將上任的新人要更全面和深入。在這種情況下,習近平想不插手也難,但只要他一插手,就會極大地增加決策風險,因為他其實沒有能力把握中國經濟的風險,正如他不能把握疫情的風險一樣。
文章認為,目前中國救經濟的主流思路一個是激勵私人企業家,這完全是作秀,因為習近平已經完全沒有了信譽。另一條思路就是救房地產市場,這個思路其實也很難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