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由衷感謝日本侵華 不要日本賠償(組圖)


1972年,毛澤東、周恩來接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圖片來源:網路圖片)

蔣介石領導的國軍對整個抗戰的貢獻超過99%,蔣介石侍衛長、國軍前參謀總長、國防部長郝柏村這樣評價中共的抗戰貢獻:「『平型關』、『百團大戰』是他們認為最了不起的貢獻,如此而已,從整個抗戰來說,不到百分之一!」

「平型關大捷」和「百團大戰」的謊言

中共以前一直宣傳「平型關大捷殲敵一萬多」,近年悄悄改為一千多人。事實上,林彪指揮的「平型關戰鬥」只是國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上將指揮的太原會戰的一個小部分,林彪所部只是襲擊了日軍後勤輜重隊,繳獲若干日軍皮大衣等軍需物質而已。日本軍史記載,「平型關戰鬥」日軍僅傷亡二百多人,損失運輸車140多輛。

彭德懷指揮的「百團大戰」,實際上是扒鐵路、炸碉堡的游擊襲擾戰,消滅不足上千日軍。還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批評,毛說此舉幫助了蔣介石,暴露了共軍實力,違背了中共當時制定的「七分自我發展,二分妥協,一分抗日」的內部指示(1937年8月中共洛川會議秘密決定)。

八年全面抗戰期間,中共沒有一個將軍死在抗日戰場。左權是病死的,也有資料揭露說是被中共自己人整死的。新四軍彭雪楓是在偷襲國軍的戰鬥中死亡的。


抗戰期間,新四軍不打日軍,屢次偷襲抗戰國軍。(網絡圖片)

中共賣國 勾結日寇偷襲國軍

日寇侵華,民族危難期間,中共在延安搞整風,種鴉片。其所謂游擊戰更是「游而不擊」,八路軍和新四軍甚至勾結日軍,屢次偷襲抗日國軍。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東北,而中共卻號召保衛蘇聯、工人罷工等,還要以武裝暴動推翻中華民國南京政府。

毛澤東在1937年8月在陝北洛川會議上的講話說:「要冷靜,不要到前線去充當抗日英雄,要避開與日本的正面衝突,繞到日軍後方去打游擊,要想辦法擴充八路軍、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要千方百計地積蓄和壯大我黨的武裝力量。對政府方面催促的開赴前線的命令,要以各種藉口予以推拖,只有在日軍大大殺傷國軍之後,我們才能坐收抗日成果,去奪取國民黨的政權。我們中國共產黨人一定要趁著國民黨與日本人拚命廝殺的天賜良機,一定要趁著日本佔領中國的大好時機全力壯大,發展自己,一定要抗日勝利後,打敗精疲力盡的國民黨,拿下整個中國。」

毛澤東的前秘書李銳在他出版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回憶錄中,明確證明說:毛要和日寇夾擊國民黨,毛澤東還說:「一些同志認為日本佔地越少越好,後來才統一認識:讓日本多佔地才愛國。否則變成愛蔣介石的國了。國內有國,蔣、日、我,三國志。」

1947年7月24日,民營的《時事公報》二版揭露了中共在抗日戰爭期間暗中勾結侵華日軍的罪證:「毛於抗戰期間通敵賣國罪證發現,與岡村寧次訂有密約……民國三十年八月七日,……雙方訂立如下密約:一、八路軍與日軍攜手共同打擊中央軍;二、日方贈共軍小兵工廠十座;三、共方將中央作戰計畫告訴日方。」

塔斯社記者彼得・弗拉基米諾夫在1942年到1945年間,作為共產國際的聯絡員被派駐延安。他在《延安日記》記敘中共為了發展壯大武裝力量,在戰後奪取全國政權,必須嚴格遵循的總方針是「一分抗日,二分應付,七分發展」。這個總體方針是任何人任何組織都不能違背的。

彼得還披露中共勾結日軍夾擊國軍的罪惡勾當:「我們越來越發現延安在和日本人做交易,他們不僅和日本人在進行貿易,而且他們和日軍的司令部直接聯繫,派了他們最有利的幹部潘漢年、楊帆這樣的人走入日軍司令部和日軍談判,要求和日軍一起來夾擊國民黨,它們等不及了,終於在日本人那裡討到了好處,日本人把蘇北的七個縣城給了他們,條件就是和它們一起消滅國民黨軍隊。」


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中華民國政府陸軍總部舉行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網絡圖片)

毛澤東感謝日本侵華 不要日本賠償

1964年7月10日,毛澤東接見再度訪華的日本社會黨人士佐佐木更三、黑田壽男、細迫兼光等的談話內容——

佐佐木:「過去,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給你們帶來了很大的損害,我們大家感到非常抱歉。」

毛澤東:「沒有甚麼抱歉。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帶來很大的利益,使中國人民奪取了政權,沒有你們的皇軍,我們不可能奪取政權。這一點,我和你們有不同的意見,我們兩個人有矛盾。」

毛澤東:「我們為甚麼要感謝日本皇軍呢?就是日本皇軍來了,我們和日本皇軍打,才又和蔣介石合作。二萬五千軍隊,打了八年,我們又發展到一百二十萬軍隊,有一億人口的根據地。你們說要不要感謝啊?」

1972年9月27日,毛澤東會見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田中角榮等來訪日本客人時的談話摘要如下——

田中角榮:「啊,對不起啊,我們發動了侵略戰爭,使中國受到很大的傷害。」

毛澤東:「不是對不起啊,是你們有功啊,為啥有功呢?因為你們要不是發動侵華戰爭的話,我們共產黨怎麼能夠強大?我們怎麼能夠奪權哪?怎麼能夠把蔣介石打敗呀?」

毛澤東感謝田中角榮:「我們如何感謝你們?我們不要你們戰爭賠償!」

本文留言

作者李明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