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面臨北京軍事挑戰 美國敦促盟國支持印太戰略(圖)
11月29日,北約(NATO)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中)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主持北約外長會議。(圖片來源:ANDREI PUNGOVSCHI/AFP/Getty Images)
【看中国2022年11月30日讯】(看中國記者聞天清編譯)在羅馬尼亞舉行的一年一度阿斯彭-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布加勒斯特論壇(Aspen – GMF Bucharest Forum 2022)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簡稱: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稱,除了俄烏戰爭外,北約還面臨著北京當局的軍事挑戰。美國白宮正在敦促歐洲盟國對北京當局採取更加強硬立場,爭取北約更支持美國印太戰略對抗中國。
北約(NATO):面臨著北京當局軍事挑戰
北約(NATO)官方網站11月29日消息稱,在阿斯彭-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布加勒斯特論壇(Aspen – GMF Bucharest Forum 2022)開幕致辭時,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說,無論從北極到歐洲巴爾幹,從太空到網絡空間,北約都面臨著北京當局的挑戰,因為北京當局正在加快軍事現代化速度。
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表示,俄烏戰爭顯示出北約成員國嚴重依賴俄羅斯天然氣的程度,北約也在評估成員國對包括北京當局等獨裁政權在內的依賴程度,尤其是在稀土礦產等某些關鍵產品材料和供應鏈方面依賴北京當局。北約成員國將繼續與北京當局保持經濟貿易往來,但必須減少依賴性,彌補制度漏洞和降低管理風險。
英國路透社報導,11月21日,在訪問西班牙期間,北約(NATO)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發出警告:「我們看到中國越來越多地控制我們的關鍵基礎設施、供應鍊和關鍵工業部門。」
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說:「來自中國的稀土礦物無處不在,包括手機、汽車和軍事裝備等。不能給專制政權任何機會來利用我們的弱點並破壞我們。」
斯托爾滕貝格稱,在俄烏戰爭過程中,西方國家正在逐漸擺脫對俄羅斯能源供應的依賴,因此必須小心不要對(中共控制下的)北京當局產生新的依賴。他敦促北約與盟友提高社會和基礎設施的彈性。
報導稱,今年6月,北約(NATO)所達成的新戰略文件中,將北京當局描述為對北約「利益、安全和價值觀」的一個挑戰對手,中國是一個經濟和軍事大國,「其戰略、意圖和軍事建設仍然不透明」。2010年之前,2010年北約戰略甚至都沒有提及北京當局,當時北京主要被視為西方國家友好的貿易夥伴和製造基地。
英國首相:與北京關係「黃金時代」已結束
綜合歐美媒體報導,11月28日,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稱,英國與北京當局關係的「黃金時代」已結束,而且北京當局對英國國家利益和價值觀構成系統性的挑戰。
目前,蘇納克(Rishi Sunak)為首的英國政府正在設法收回中國廣核集團(China General Nuclear Power Group)所持有的20%塞斯維爾C核電廠(Sizewell C nuclear power station)股份,該股權交易在英國備受爭議。
法新社報導,英國商業、能源及產業策略部(BEIS)也發表聲明稱:「英國政府投資塞斯維爾C核電廠(Sizewell C nuclear power station)支持其持續發展。這項投資還允許中國廣核集團退出塞斯維爾C核電廠計畫,包括收購成本、任何應付稅款和商業計劃等。」
為此,英國和法國計畫各投資7億英鎊(約新台幣260億元)興建塞斯維爾C核電廠(Sizewell C nuclear power station),法國電力集團(EDF)則在合資企業中持有50%股份。這座位於英格蘭東部索夫克郡(Suffolk)的核電廠預計將在2035年開始發電,可向英國約600萬個家庭供應電力。
今年,俄烏戰爭爆發之後導致天然氣和電費大幅飆升,因此,英國政府將核能和風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被視為強化國家能源安全的關鍵項目。
美國爭取北約支持其印太戰略對抗北京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引述了解美國與北約盟國對話的匿名知情人士披露,最近數週,拜登為首的美國政府遊說北約歐洲盟國對北京當局採取更加強硬的態度,並開始著手採取具體行動遏制北京。
擔任美國總統之初,拜登將對抗北京當局確定為其主要外交政策。由於今年2月爆發俄烏戰爭,導致拜登對抗北京的行動變得複雜。
知情人士說,作為俄烏戰爭中烏克蘭最大的武器與援助供應國,美國以此來爭取說服北約歐洲盟國支持美國印太戰略對抗北京。一名知情人士說:「美國在這方面轉變非常明顯,他們已決定現在是採取行動的時機。」
11月28日,美國駐北約大使史密斯(Julianne Smith)說:「我們在北約聯盟開始做的是:思考北約如何具體應對(來自北京的)挑戰。」「從我們所說的評估問題轉向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