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 北京發生的抗議活動(圖片來源: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11月29日訊】2022年末將至,絕大部分國家的居民已恢復疫情前的生活狀態。然而,中國是唯一的例外,極端的疫情管控讓中國人在過去三年心力交瘁、怨聲載道。就在過去的這個週末,人們的不滿達到頂點,中國全境出現大面積的民眾抗議浪潮。
從烏魯木齊到上海,從北京到成都,高校裡,大街上,人們高喊「解封」「不要核酸要自由」「不要文革要改革」等口號,還有人高呼「習近平下臺」「共產黨下臺」!在一貫嚴控言論自由和抗議活動的中國,這次示威十分罕見。
「曾經有一段時間,中國是世界疫情應對的優等生,現在它變成了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恢復到相對正常社會的國家,」喬治城大學全球衛生法教授、世界衛生組織公共衛生法暨人權協調中心主任拉里·高斯廷(Larry Gostin)對美國之音說,「我想部分原因是中國領導層、特別是習近平的偏執。」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對美國之音說:「不管從現在看到的民怨,還是從經濟,從社會反饋都顯示中國需要作出調整,而且是比較大的調整。」
儘管面對大規模的民眾抗議,中國官媒新華社在11月28日發表清零三連評,表示要堅定不移貫徹「動態清零」總方針。「從剛出生的嬰兒到百歲老人,不遺漏任何一個感染者,不放棄任何一名病患」,該社評說。
公共衛生專家高斯廷說,習近平知道中國必須給清零政策找到退路,他似乎在等待一個能夠「不丟臉而全身而退」的機會。
「但是中國已經快沒時間了」,高斯廷說。
清零高於一切
剛剛獲得第三個五年任期的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已經將「打贏抗疫攻堅戰」與他的政績聯繫在一起。這個政治因素,加上中國疫苗準備、醫療資源與民眾心理調適都沒有完成,導致中國領導人在疫情三年之後,仍然無法下決心放鬆清零政策。
這也帶來了中國多年未見的巨大民怨。
今年4月,中國的金融中心,也是最大的城市上海實行了長達兩個月的全程封控。突如其來的封城導致人們缺衣少食,次生災害不斷。
經濟學家咸郎平的母親在等待核酸檢測的過程中死在急診室外。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僅次於習近平的二號人物李強在封城初期慰問群眾時,遭到群眾質問,並有人大罵李強「有罪於國家、愧對先烈、愧對天地」。
11月,人們懼怕相同的例子正在北京上演。由於疫情數量不斷攀升,北京幾百個小區實施封閉管理,一夜之間,學校關門,商鋪閉店,每個北京人如今最擔心的事情就是「有家不能回」,或是「一夜之間失去了自由」。
#蘭州 一3歲小孩因耽擱了三個多小時,最終搶救無效。
— benevolence (@Leahj4651) November 1, 2022
#中共獨裁政權 #胡錦濤 #鄭州 #富士康 #江西 #贛州 #馬斯克 #爆料革命 #二十大 #南京 pic.twitter.com/TOgcUUNR8m
除了大城市,在中國的二線城市和小城鎮,新冠帶來的次生災害每天都在上演。11月,一名甘肅蘭州的3歲男童一氧化碳中毒,其父親表示,在求救期間由於新冠封控政策延誤了及時的送醫時間。「疫情三年,就是他的一生」,這一標籤迅速在網上流傳開來。
在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名58歲患有抑鬱症的女子跳樓自殺,然而由於小區門被鐵欄杆焊死,悲痛欲絕的女兒無助的跪在母親身邊,等來的不是救護車,而是母親的最後一絲氣息。
沒戴口罩,就被綑綁拿下,當場下跪。 #病態清零 pic.twitter.com/QqTpXkoZOk
— 世界的十字路口 唐浩 (@World_Crossroad) November 17, 2022
在廣州,兩名年輕女子被防疫人員捆綁起來,雙膝跪地並雙手反綁的一幕,再次引起了民眾的公憤。
11月24日就在西方慶祝感恩節的同一天,新疆烏魯木齊一個居民區發生火災,官方報告造成10人死亡,9人受傷。中國社交媒體上,民眾質疑封控措施阻礙救援,表達對極端疫情管控措施的不滿。而當局在發布會上強調火災原因是「居民自救能力弱,對消防疏散通道不熟悉」,更是引起了巨大的民憤。「能說出這樣毫無人性的話,今晚他們睡得著嗎?」網民質問。
據投資銀行野村(Nomura)估計,今年11月中旬,中國37座城市有約3.4億人(約佔中國人口的四分之一)處於某種形式的封控狀態。
「清零政策對於中國來說是災難性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這是一次巨大的人權侵犯,不僅僅是封城,也是每個中國人手機上的健康碼監控」,喬治城大學公共衛生法教授高斯廷說。
中國所有居民的出行都要依靠健康碼,而後台大數據對每個人的行程瞭如指掌。《華爾街日報》報導說,今年6月,當一些中國公民試圖到鄭州的一個村鎮銀行進行維權會董事,他們的健康碼由可以自由出入的綠色變成了必須隔離的紅色。人們擔憂當局已經開始利用健康碼進行社會控制。
經濟損失
除了違反基本人權,清零政策另一個巨大的影響是中國的經濟。
中國經濟在10月遭遇進一步放緩。中國統計局公布的10月經濟數據顯示,長達一週的中國國慶節假期對消費促進作用極其有限,作為消費指標的零售總額自5月來首次萎縮,工業增加值增長放緩,房地產投資加速回落。
此前,中國官方和許多投資銀行預測中國在2022年的經濟增長約在5.5%。目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中國今年的經濟增長率調低至3.3%。這減少的2.2%的增長率意味著中國將失去近四千億美元的國內生產總值。
儘管如此,中國衛健委發言人米鋒在11月18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並稱「要反對不負責任的態度,防止‘一放了之’」。
「現在的中國,國際貿易和旅遊陷於停滯,供應鏈被嚴重擾亂」,公共衛生專家高斯廷說,「我認為,這個政策使得公眾對習近平的信任降低,並且粉碎了所謂中國政策高效的泡沫。」
拜登總統的首席醫療顧問福奇博士(Dr.Anthony Fauci)週日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與媒體見面」(Meet the Press)節目中說,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在公共衛生層面上沒有意義。
「如果中國的目標是讓所有人,特別是免疫力低下的人都注射疫苗,那麼一個暫時的封控可以理解」,福奇說。「但是他們在似乎沒有什麼目的和長期目標的情況下進行冗長的風控,這在公共衛生層面上沒有意義。」
社會撕裂下,什麼是可能的退出機制?
與世界其他國家不同,中國仍然有龐大的人群對新冠沒有自然免疫或是疫苗免疫,這讓中國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耶魯大學的陳希教授說,中國政府的考慮主要有三點,一是從死亡率上,中國的疫苗、抗病毒藥還沒有落實到位,放開清零可能導致短期內死亡率的大量提高。第二點是從重症醫療條件的來說,醫療存在短板。此外,民眾的心態也沒有做好調整。
「這使它(政府)不敢下決心作出大的動作」,陳希說。
他表示,在引進疫苗方面,中國存在可負擔性的問題。「如果是按照美國市場的定價,或者是國際市場的定價,我覺得中國醫保可能很難負擔」,他說。
「中國又希望能夠不被卡脖子。所謂這些疫苗和引進的藥品都可能存在國家安全問題。因為一旦不讓使用或者提價了以後,中國就可能有國家安全問題。所以在談判中,不僅僅要這個產品,還要產權,讓這些談判都變得曠日持久」,陳希補充說。
與此同時,中國一直將注意力集中在清零政策,而沒有在過去三年致力於加強其醫療力量。
陳希說,新冠作為一個自癒性的疾病,需要關注和干預的就是危重病人。
「中國的病床並不缺,每10萬人的病床,數字和美國基本相當。但是危重症的病人是需要重症監護病床的,這個床位中國是極缺的」,他說。
按照各國政府公布數字的統計,重症監護病床,在中國每10萬人裡有3.6個床位,在新加坡,這個數字是11個,美國大約29.4個左右。
就這個短板來看,一旦放開,將不可避免的出現一定比例的重症。「那麼以中國現有的短板,中國的重症監護病床無法承擔,」陳希說。
與此同時,大量醫療人員都在進行核酸檢測,投放在長期準備上的醫療人力更少。
中國11月11日宣布「進一步優化防控工作的20條措施」(簡稱20條),宣布取消或暫不開展全員核酸檢測,並通過縮短檢疫要求、簡化旅行規則和調整隔離制度來放鬆動態清零政策。
然而在政策的相對放鬆之後,好處似乎並沒有落實到民眾頭上。北京在撤銷了核酸點位後,人們需要花比原來多一倍的時間排隊進行核酸檢測。在疫情上升的石家莊市,雖然中小學開學,人們的恐慌心理卻沒有放鬆,「大家都不敢去。」
「動態清零,國家是希望它更加精準,減少損失。但是地方又很難做到,然後又會層層加碼一刀切。所以真正做起來就變得非常複雜,很難做到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耶魯大學的陳希指出。
「國家的政策想法和地方的實施存在很大的落差」,他補充說。
公共衛生專家高斯廷認為這個二十條政策「太少太晚」。「這確實是個進步,但是中國仍然是唯一一個存在嚴格旅行限制的國家」,他說。
「儘管奧密克戎的毒性已經減弱,然而對於那些沒有感染過病毒,以及沒有注射過mRNA疫苗的人群來說,它仍然是一個威脅」,臺灣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在給美國之音的郵件中寫道,「對於中國來說,最好的疫情應對措施,以及減緩對經濟影響的措施就是接種疫苗,新一代的疫苗。」
公共衛生專家高斯廷補充說,中國需要特別確保老年人和易感人群增加高效的mRNA疫苗接種率。「只有這樣,中國才能在不承受巨大生命損失的情況下走出來」,他說。
根據中國官方數字,截止2022年11月1日,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群體全程接種人數2.28億,全程接種率86.38%,完成疫苗加強免疫接種1.8億,佔68.2%。然而在80歲以上老年人中,全城接種率為65.7%,80歲以上老人加強針接種人數隻有該人群總數的40%。
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專家陳希說,如果不能保護這個群體,那麼中國的社會矛盾會越來越大。
「這個病主要影響是老人,年輕人是受負面影響最大的,所以年輕人希望放,老人又希望被保護。所以社會的撕裂比較嚴重,」他說,「如果不能有效的把特別的群體保護起來,那麼就會產生更大的社會矛盾。」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