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頻遇乾旱?真相引人深思(圖)


始建於南朝劉宋年間的寶通禪寺,位於武漢市武昌區洪山南麓,初名東山寺。(圖片來源:Zhangzhugang/維基百科)

湖北武漢中心氣象臺近日發布乾旱橙色預警信號:目前,全省29個縣(市、區)已達重度氣象乾旱,且預計未來一週將持續發展。另外,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汛期反枯,提前100多天進入極枯水期,引來大批遊客在裸露的湖床上飆車。因此有網民調侃稱,滾滾長江見底了,不用過橋就能從湖北走到江西。

當前的中華大地為何頻頻出現極為罕見的乾旱天氣呢? 這其實可以根據古籍記載得知因由,如《後漢書・志第十三》中所載:「國大旱,冤獄結。旱者,陽氣移,精不施,君上失制,奢淫僭差氣亂感天,則旱征見。」 《淮南子》亦曰:「殺不辜則國赤地。」

連神魔小說《西遊記》中,亦描述了相類似的說法:鳳仙郡三年大旱,井中無水,泉底無津,三停餓死兩停,也是因為郡侯對上天無禮所致。極其幸運的是,郡侯能夠回心向善,發動全城男女老少人人念佛,個個看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最後天施甘霖,旱情解除。

看來,遭遇大旱,是跟人類拂逆上天,以及行徑處事違背世間正理有關,如若修正錯誤行徑與思緒,自當能緩解困阨,甚至是能完全消除旱災。

最後不妨來看看湖北歷史上某次遇上乾旱時的處理狀況:一法師祈雨,最終化解了災情。

始建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近1,500年歷史的寶通寺,原名東山寺,坐落在湖北武漢洪山南麓。唐貞觀四年(西元630年)尉遲敬德封鄂國公,奉太宗之命修建鄂州(今武昌)城時,在東山寺基礎上擴建寺宇,鑄造鐵佛,更名彌陀寺。明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楨就藩武昌,在蛇山之陽營建楚王府的同時,在洪山重建寺廟。明成化二十一年 (西元1485年)更寺名為「寶通禪寺」,沿襲至今。

寶通寺正院後面有一座佛教密宗的壇城——法界宮。這一密教建築是民國十三年(西元1924年)持松法師任寶通寺方丈時所建。兩年中,持松法師日日在此修法、講經、傳戒、灌頂,受灌頂者達數萬之眾。因密法大興,實為五代以來未有。

時年入夏之際,湖北遭遇大旱,應眾人之請,持松法師設孔雀明王壇禳雨。修法至第三天時,就聽到天空雷聲隆隆,繼而大雨傾盆,眾人莫不歡呼,前來結緣灌頂者更是絡繹不絕。

湖北督軍兼兩湖巡閱使蕭耀南親眼目睹持松法師祈雨成功,便慷慨解囊,捐出巨資在寶通寺內建造法界宮、瑜祗堂、五輪塔,購置各種法器,請人繪製諸尊曼荼羅,期盼洪山寶通寺可以成為真言宗在國內的根本道場,從而恢復失傳千年的唐密。

民國十四年(西元1925年)秋,持松法師為了赴日本出席東亞佛教大會,離開了武漢東渡。兩年後,他再度回到國內時,寶通寺及法界宮已經毀於炮火,密法壇場已不復存在。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