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發布十年北極戰略 應對中俄擴張和威脅(圖)
圖為2022年3月24日,美國陸軍傘兵在阿拉斯加進行空降訓練。美國陸軍和空軍部隊定期進行共同訓練,以加強和保持他們在北極環境中的任務準備技能。(圖片來源:Alejandro Peña/US Air Force)
【看中國2022年10月8日】(特約記者程雯綜合報導)白宮10月7日(週五)發布了一項為期十年的北極戰略,重點是增強美國在北極地區的軍事存在,以及對抗俄羅斯和共產中國在該地區的擴張和威脅。
據美國國防新聞報導,新的《北極地區國家戰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the Arctic Region)確定了四大支柱,包括加強美國的軍事存在;加強與夥伴國家的演習以「阻止北極地區的侵略,尤其是來自俄羅斯的侵略」;北美防空司令部防空現代化和增加海岸警衛隊破冰船;以及更好地繪製北極地區的水文和天氣地圖。
該戰略的安全支柱部分描述說:「美國將根據需要加強和行使我們在北極的軍事和民用能力,以遏制威脅,預測、預防和應對自然和人為事件。我們將深化與北極盟國和合作夥伴的合作,以支持這些目標,並管理進一步軍事化或意外衝突的風險,包括與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導致的風險。」
美國上一次發布十年北極戰略是在2013年。自那以來,俄羅斯已在北極地區重新開放了數百個蘇聯時代的軍事基地並對其進行現代化改造。新版北極戰略指出,莫斯科正在「部署新的沿海和防空導彈系統和升級潛艇;並通過與北極等效的新作戰司令部來增加軍事演習和降雨行動。」
該戰略文件還指出,莫斯科對烏克蘭的入侵加劇了北極地區的緊張局勢,使「與俄羅斯在北極地區的政府間合作幾乎不可能」。不過,該戰略為此類合作繼續敞著門,以「在某些條件下恢復合作」,但也預計這「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太可能」。
共產中國已宣布自己為「近北極」國家,並宣布有意在該地區建設「極地絲綢之路」。白宮的北極戰略指出,中國(中共)「尋求通過擴大經濟、外交、科學和軍事活動來增加其在北極的影響力」。
該戰略中還說明:「在過去十年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投資翻了一番,重點是關鍵礦產開採;擴大其科學活動;並利用這些科學活動在北極進行具有情報或軍事應用的雙重用途研究。」
該戰略文件誓言,美國還將「完善和推進在北極的軍事存在,以支持我們的國土防禦、全球軍事和力量投射以及威懾目標」。
美國在阿拉斯加擁有超過2.2萬名現役軍人,並在格陵蘭島設有軍事基地。
五角大樓上個月成立了北極戰略和全球復原力辦公室,由艾里斯.弗格森(Iris Ferguson)領導,擔任負責北極事務的副助理國防部長——這是一個新職位。她將監督白宮北極戰略的幾個要素,例如與美國安全夥伴的協調和部隊現代化。
該戰略要求美國更加關注與北約盟國和北極夥伴的聯合演習,「以提高對北極地區的操作熟悉度,包括寒冷天氣操作和互操作性」,以及呼籲美國與加拿大就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的防空現代化進行合作。
此外,該戰略文件指出,美國將為海岸警衛隊採購更多的破冰船。海岸警衛隊目前在北極地區運營兩艘破冰船,一艘是重型的「極星」號(Polar Star),一艘是中型的「希利」號(Healy)。
美國國會參議院商務委員會上個月提出的《2023財年海岸警衛隊授權法案》撥款8.41億美元用於第三艘極地安全海警船,另外2,000萬美元用於設立北極安全海警船項目辦公室。
這項十年北極戰略指出,共產中國「擴大了其破冰船隊,並首次向北極派遣船隻」。
中國擁有兩艘破冰船,一艘是自己製造的,另一艘是1994年從烏克蘭購買並翻新的。北京已開始研製第三艘用於北極的重型破冰船。俄羅斯有六艘運行中的破冰船。
北極戰略的其它三個非安全支柱是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可持續經濟發展,以及國際合作與治理。
五角大樓今年4月份的一份監察長報告發現,由於融冰使北極跑道下沉並損壞設施,美國軍方還沒有能夠為其北極和亞北極基地做好準備,以應對氣候變化對該地區的長期影響。
北極戰略指出,美國將改進「北極觀測、測繪和製圖,天氣、水文和海冰預報,次季節和季節預測,應急準備姿勢,和衛星覆蓋,以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實現高效商業並確保海上和空中安全」。
除了北極戰略之外,白宮還沒有公布早就應該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拜登政府解釋說這些文件的延遲發布是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需要做出重新調整。
2018年版的《國家安全戰略》已經把美國從中東和中亞持續的戰爭轉向與俄羅斯和中國的大國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