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為什麼被視為吉祥物?(圖)
具有中國風的高跟鞋。(圖片來源:Pixabay)
吉祥物,絕大部分是詳為人知的動物、植物;器物、圖案符號。人們往往因為這些物件本身的自然屬性、特點而將它們與吉祥、平安等好預兆畫上等號,甚至將它們的特色延伸,創造更具魅力的形象,例如被引申為長生不老的松柏長青、可強身健體的枸杞子成為延年益壽的祝福物件等等。那麼,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件也代表著吉祥呢?其實,你只要低頭一望,就知道了。是的,你腳上所穿的鞋子,正是因為諧音取義而成為民間吉祥物。鞋子在民俗信仰中,的確佔有一定的位置。
提及漢字諧音,眾人均知,漢語因為自身特點,在諧音雙關方面開創不小天地,而提及諧音,歷史上出名的包括被貶謫至巴蜀的劉禹錫,摹擬民歌創作了令人念念不忘的有趣愛情詩--《竹枝詞》。此詩最令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末句「道是無晴卻有晴」的雙關諧音。此句含蓄地將女子無法摸準男子心意而迷惘不已的心情給傳遞了出來。我們光是從《竹枝詞》就可以看出,諧音帶來綿長難止的韻味與意境。即使無關詩詞,單單一個名詞,亦因為諧音而充滿深刻意義。
那麼,鞋子呢?民間其實存在不少關於鞋子的習俗與傳說,當然,也包括了一些與吉祥寓意無關之說。由於此文僅僅談論與吉祥之意有關的說詞,因此只約略述及與吉祥較無關係的民間傳聞。像民間認為,在生疏的郊外、野地睡覺之際,應該要將鞋子枕在頭下,方可驅邪避祟,俗諺亦有云:「頭枕爛潑鞋(方言如「孩」),神鬼不敢來。」
雖說此風俗與吉祥無啥太大關聯,但就細部而論,鞋子已朝吉祥物之列大大邁進了。
民間一般認為,鞋子的「鞋」與代表著和諧、協調等意的「諧」字,以及代表著共同等意的「偕」字同音。因此,過往人們在祝福新人之際,會以「鞋」字來代表「白頭偕老」,這就是為甚麼嫁妝中會出現鞋子、銅鏡或銅盆等物件,「鞋」與「銅」結合後,則成為「同偕到老」之意,而鞋與銅鏡的圖紋,多出現在婚禮物件中。
其實,歷代不少書籍早已載述「鞋」所代表的吉祥寓意,自然也提及了鞋子歷代的演變。像唐代官員馬縞(-936)在《中華古今注・中卷》中,就記載了關於鞋子歷朝的改變:「鞋子自古即皆有,謂之履,絇繶皆畫五色。至漢有伏虎頭,始以布鞔繶,上脫下加,以錦為飾。至東晉,以草木織成,即有鳳頭之履、聚雲履、五朵履。宋有重臺履。梁有笏頭履、分捎履、立鳳履,又有五色雲霞履。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
「靸鞋蓋古之履也。秦始皇常靸望仙鞋,衣叢雲短褐,以對隱逸求神仙。至梁天監年中,武帝解脫鞅鞋,以絲為之,今天子所履也」。
「麻鞋起自伊尹,以草為之草履。周文王以麻為之,名曰麻鞋。至秦以絲為之,令宮人侍從著之,庶人不可至。東晉又加其好,公主及宮貴,皆絲為之。」
當然,馬縞也提及了「鞋」具有「和諧」之吉祥寓意:「『和諧』的婚俗始於東晉:『至東晉……凡娶婦之家,先下絲麻鞋一輛,取其和鞋之義』。」
清代張雲璈在著作《四寸學・卷一》載道:「今俗新婚之夕,取新婦鞋,以帕包裹,夫婦交遞之,名曰『和諧』。」
清人金埴(1663—1740)在筆記《不下帶編・卷二》中,有著較為詳細之記載,並點出此俗源自於唐代:「李泌宿內院,旦起,或竊泌鞋送帝所,帝曰:『鞋者諧也,當為弼諧,事宜諧矣。』今人家嘉禮答採,必設絳絲鞋。新婦過門,進舅姑及諸姑伯姊,必具乾鞋坤鞋諸儀,亦取夫婦諧好偕老之義。事或本於唐。」
近現代著名文字訓詁學家、南社詩人胡樸安(1878~1947)則在著作《中華全國風俗誌》中,記述了安徽省合肥婚俗:「新婦即行於袋上,至房門前,即將新婦之鞋易以新郎之鞋,謂之同偕到老,蓋偕與鞋同音也。」
雖然鞋子也被古人賦予吉祥寓意,但我們提及吉祥物件,往往忽略這一項腳下之物。其實,若我們仔細關注周遭事物,或許將可發現更多自古就被加諸了諸多美好意象的物件,雖說從此能看出古人甚愛吉祥富貴等美好意涵,但從另一角度來說,或許也教會了我們這麼思考:試著愛惜充滿不同意涵的物件。
參考資料
〈【人間詩話】 竹枝詞人‧詩豪 劉禹錫〉
李岩齡;韓廣澤《中國古代詩歌與節日習俗》(臺北:百觀出版,1995)
田哲益《細說中秋》(臺北:百觀出版,1994)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