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解密「李嘉誠檔案」:内心極度反共 對北京評價甚低(視頻)

大家好,歡迎來到《長歌行》,我是趙長歌。

幾十年來,亞洲首屈一指的一代商業鉅子,當屬擁有「華人首富」、「亞洲超人」頭銜的李嘉誠。人們津津樂道李嘉誠,因為他的故事是一個白手起家的傳奇,李嘉誠從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竟能一步一步,走出一條創業之路,直到擁有了自己龐大的財富王國,實現了一個時代「香港夢」。暢銷書樂道李嘉誠的成功,講述他如何運用非凡的商業智慧,把握投資良機,兵不血刃、以小搏大、屢戰屢勝,更總結他的成功源自「做事先做人」的信條,才能在商場中,創造出一個只有朋友,沒有敵人的奇蹟。

在關注李嘉誠這件事情上,我覺得自己有些後知後覺,或許因為對商業和財富這些事情看得比較平淡,所以,李嘉誠的成功傳奇此前竟然並沒有過多吸引到我。不過,當下世界的變遷中,總是在給我們種種機會,去認識和看清一些人、一些事。可以說,2019年香港爆發的反送中運動,就給人提供了一個得以撥開迷霧的機會。

2019年,香港反送中爭議延燒,示威者群情激憤,警民衝突不斷,在人心惶惶的時刻,許多公眾人物保持了沉默,所以,誰要是這個時候能公開説一句公道話,就顯得彌足珍貴了。當年8月16日,香港首富李嘉誠打破沉默,以個人名義登報寫道「黃臺之瓜,何堪再摘」,展現對香港前景的憂心,並以「一個香港市民,李嘉誠」為署名刊登。

這樣的行為讓北京政府認為,李嘉誠沒有和政府站在同一線,李嘉誠奉勸政府對香港年輕人「網開一面」,北京政府認為這是聲同批評。中共中央政法委員會公開指責李嘉誠「縱容犯罪、未替香港著想,看著香港滑向深淵。」《人民日報》則指責李嘉誠說,香港年輕人受困於高房價,地產商才該對他們網開一面。

對於北京的攻擊,李嘉誠表示,「在社群媒體的世界,很難不陷入爭議。」他還說,「等到了我這個年紀,就會習慣所有毫無根據的攻擊了。」

其實,李嘉誠公開站出來説話,大眾也有著不同的看法。有人覺得李嘉誠的為人值得稱道;有些人則認為,李嘉誠不僅賺錢,也圖名聲,是想名利兼得。不得不説,中共挑撥的本領真是積聚了足夠的經驗,《人民日報》一番對香港高房價的指責,將矛頭引向李嘉誠,不免讓人心中生出芥蒂。

最近,深陷債務危機的恆大集團,尋求出售資產套現,李嘉誠家族旗下長實集團確認,公司已入標恆大香港總部大樓。李嘉誠出手抄底恆大,讓現年94歲,業已退休的李嘉誠再次走入人們的視野。所以,怎麽看待李嘉誠,李嘉誠究竟是怎麽樣的人,他與北京的關係如何,是今天公眾依然需要瞭解的事項。

2018年,英國檔案處解密了一份1987年的「李嘉誠檔案」,對於我們瞭解真實的李嘉誠,別有一番幫助。

在這份解密檔案中,包括一個題為「香港領袖:李嘉誠」的檔案,記載有一封英國上議院議員兼和記黃埔歐洲董事總經理德溫特(Lord Derwent)寫給時任貿易及工業大臣的信件。

事情緣於1987年李嘉誠訪英,時任和黃歐洲董事總經理德溫特,安排李嘉誠分別和首相戴卓爾夫人及商貿部的官員會面,檔案記錄了當時英政府數個部門準備會面時的書信來往。

德溫特何許人也?他於1953年至1969年期間任職英國外交部,曾是英國駐巴黎大使的秘書及國防政策部門的助理首長等。離開外交部後,德溫特投身洛希爾國際投資銀行,並代表該行加入倫敦商會。此外,德溫特還是李嘉誠的公司——和黃歐洲的大班。

1987年,李嘉誠到訪倫敦前,已是英保守黨重要捐獻者之一,是負責保育的英國國家信託的贊助人,並資助著名的巴哈合唱團訪港,因而在英國獲查理斯王子的接見。

解密檔案中,德溫特在致英政府的密函中,指出李嘉誠很看重華人身份並感到自豪,但德溫特同時指李嘉誠「極度反共」,稱他對北京官僚制度「評價甚低」。但德溫特認為,李嘉誠做生意時還是會忠於自己,是「絕對的現實主義者」,他可與中共高層保持良好關係,他甚至在家鄉汕頭捐錢興建起一所大學,又和當局緊密合作。

1987年英國之行過後,被形容「極度反共」的李嘉誠,於1989年1月獲英女王頒授大英帝國CBE勳章。解密檔案還披露,1989年3月,李嘉誠再與戴卓爾夫人會面,談到國籍問題,表明希望投資英國換取英籍,戴卓爾夫人曾親自指示下屬跟進。

3個月後,北京發生六四事件,英方最終亦為港人的居英權另作安排。但目前,還沒有看到檔案披露,六四時對學生表達支持的李嘉誠,最終有沒有申請英籍。

解密檔案中還形容,李嘉誠雖無任何公職,但其財富無疑為他帶來一定影響力。1990年1月,李嘉誠獲鄧小平親自接見,李嘉誠向鄧表示,他的事業會「如大樹般」紮根香港。

對這份解密檔案,長和集團發言人回應,有關信件已是30多年前的事,是德溫特個人意見,李嘉誠對信函完全不知情,並稱「李先生的為人大家都清楚,不用多說。」

對於英國解密檔案,長和集團發言人稱,「李先生的為人大家都清楚,不用多說」,在此,我還是想多説幾句。因為瞭解的人當然瞭解李嘉誠的為人,但是不瞭解的人也為數眾多。經過研讀李嘉誠先生的過往,我發現,良好的形象和信譽,始終是李嘉誠所秉承的。

可以説,在李嘉誠一生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比較生動的一個事情是,在李嘉誠年輕時代,他就念念不忘自己創業,夢想著擁有自己的一方商業天地。終於,他辭別了曾經提攜他的塑膠公司的老闆。老闆是個善人,他也覺得,李嘉誠在自己手下,實在是委屈了。李嘉誠辭別老闆之前,老闆約李嘉誠到酒樓,設宴爲他辭工餞行。

李嘉誠十分感動,同時也感到內心的歉疚,坦誠地向老闆和盤托出自己的計畫。他說:「我離開您的塑膠公司,是打算自己也辦一間塑膠廠。我難免會使用在你手下學到的技術,也大概會開發一些同樣的産品。現在塑膠廠遍地開花,我不這樣做,別人也會這樣做。不過,我向您保證,我絕不會把一個客戶帶走,也絕不用您的銷售網推銷我的産品。我會另外開闢銷售線路。」

後來,李嘉誠創辦了自己的塑膠廠。果然,有不少李嘉誠原來在塑膠公司發展的客戶轉向與李嘉誠合作。但李嘉誠無一例外地謝絕了,並且一再強調他原先打工那間塑膠公司的實力和對自己的深情厚誼,希望這些客戶繼續與塑膠公司保持往來關係。李嘉誠的真誠使這些客戶感動。這些話輾轉傳到從前李嘉誠供職的塑膠廠老闆耳朵裏時,老闆非常感動,他説自己沒有看錯阿誠,阿誠做出的承諾果然是一諾九鼎。

李嘉誠出身寒門,1940年,12歲的李嘉誠從廣東潮州移民到香港,22歲正式創業,1958年,李嘉誠在繁盛的工業區北角購地,興建了一幢12層的工業大廈,正式揭開了進軍房地産的序幕。

與眾多地產商不同,李嘉誠認爲,地産的利益與銀行休戚相關;地産業的盛衰又直接波及銀行。真可謂唇亡齒寒,一損俱損,所以過多地依賴銀行,並不一定就是好事。根據高利潤與高風險同在的簡單道理,李嘉誠曾制訂這樣的方略:

1.資金再緊,寧可少建或不建,也不賣樓花以加速建房進度。

2.盡量不向銀行抵押貸款,或會同銀行向用戶提供按揭。

3.不牟暴利,物業只租不售。

李嘉誠認爲,收租物業,雖不可能像建樓賣樓那樣牟取暴利,卻有穩定的租金收入,而且物業將逐漸增值,時間愈往後移,其效益就愈能顯現出來。只要物業在,就是永久的聚寶盆。

1966年,中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並很快波及香港。1967年底,北京發生了「火燒英國代辦處事件」,並觸發了香港的「五月風暴」。各種謠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從而引起了二戰後香港第一次較大的移民潮。那時候,經過1965年的危機,低迷的香港房地産到1966年底開始恢復了一些生機,地價、樓價開始回升。銀行經過一年多「休養生息」也逐漸恢復了元氣,已有足夠的能力重新資助地産業。地産商們又開始準備大幹一場,可這一波移民大潮,使得剛剛出現一線曙光的香港地産業,再次轉入迷霧籠罩之中。

那次移民以有錢人居多,人們紛紛賤價拋售物業,新落成的樓宇無人問津,整個房地産市場賣多買少,有價無市。地産商、建築商們無不焦頭爛額,一籌莫展。擁有數個地盤、物業的李嘉誠也是憂心忡忡,坐立不安,不得不更加密切的關注時局的動態。

他明白他自己的生意離不開時局的變化,他時刻注意聽廣播、看報紙,密切關注著事態的進一步發展。通過對各種信息的研判,他認爲香港「五月風暴」不會持續太久。基於對時局的分析,李嘉誠毅然做出了「人棄我取,趁低吸納」的歷史性戰略決策,並且將此看作千載難逢的拓展良機。因為從宏觀上看,道理上應該是世事紛爭,亂極則治,否極泰來。

所以,從李嘉誠過往的經驗來看,此時他帶著大量現金回大陸抄底房地產的決策就不難理解了。

李嘉誠還非常相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風水命理,李嘉誠自己也多次對媒體講過,他非常聽從風水師的建議,並舉例說,他在蓋長江集團中心的時候,風水師建議要高過旁邊179米的匯豐總行,但要矮過另一旁367米的中銀大廈,他都照做了。

除了相信風水,李嘉誠對命運也有啟發意義的感悟。他說:「小富在人,大富在天。」並說「富貴兩個字,不是連在一起的。」他認為,真正的富貴是懂得用自己得來的金錢,盡一點義務和責任。

可以說,李嘉誠的信神和中共的無神論是背道而馳的,幾十年的商海縱橫,穩坐華人首富的李嘉誠,對商場、對人生應該都有相當深刻的體悟,對中共,想必也是看得透徹的。

觀眾朋友們,以上就是《長歌行》今天的內容。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節目,別忘了訂閲、點讚和留言~我們下期節目,再見~

=====================

大家好,歡迎來到《長歌行》,我是趙長歌。🐼。

喜歡我的頻道,歡迎點贊,訂閱,評論開啟小鈴鐺🔔第一時間觀看精彩內容哦〜

●《看中國》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LJYH0o60tlyAdy3g5GNrKw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趙長歌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