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赫達資畫麗珠萃秀冊——蔡文姬(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論英雄何必老林泉?滿腹經綸須大展,休負了蒼生之願。」出自明‧馮惟敏《海浮山堂詞稿‧商調集賢賓‧題春園‧浪裡束煞》,意思是人以豐富的知識積累造福於天下。人類進入電腦時代,電腦的中文輸入法使現代人從繁重的文書工作中獲得解脫,卻有不少人苦笑說,近來提筆忘字。
有人說,電子產品的最大副作用在於扼殺了人的記憶能力。人們已經習慣於依賴桌上的電腦、手機搜索信息,又在硬碟、伺服器、雲端平臺儲存信息。《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就將網際網路比喻成人腦的「外接式硬碟」,不知不覺間,我們的知識積累被數碼化之後經各式數據介面「外包」給了電子儲存設備。
古代的人沒有電腦、沒有網路,很多文化天才既博覽群書又記憶驚人,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來看看大約兩千年前,兩漢時期很有名的3位天才記憶大師。
漢無伏生 則《尚書》不傳
有道是:「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傳而無伏生,亦不明其義。」《尚書》是孔子晚年整理出的,從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秦穆公時期的重要文獻匯總,據說有3000篇之多。孔子再經過斟酌,精選出一部分,用於教授學生,這就是百篇《尚書》的由來。
孔子修訂了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書》就是《尚書》。儒家文化名垂千古,《尚書》功不可沒。它記載歷史,同時又反映了儒家的德治思想。歷代學者們為研究《尚書》皓首窮經,而千百年來《尚書》的流傳歷程更賦傳奇色彩,為人稱道。
《漢書》記載秦代戰亂期間《尚書》曾一度失傳。秦漢之際的文化廢墟上,漢文帝開始「文景之治」,重視上古文化。漢文帝聽說尚書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記載了堯舜禹、夏商周的歷史,意識到這觸及到華夏文明的命脈,求《尚書》而不得,文帝派人搜盡天上地下,最終覓得一人——伏生。
伏生是西漢濟南郡梁鄒(今山東鄒平)人,曾當過秦朝的博士。伏生天生與尚書有不解之緣,相傳他從10歲起熟讀《尚書》,「以繩繞腰領,一讀一結,十尋(八尺為尋)之繩,皆成結矣。」(段成式《酉陽雜俎》)如此刻苦攻讀,將艱澀難懂的《尚書》內容瞭然於心。
兵荒馬亂的歲月裡,伏生將一部《尚書》偷藏於夾壁牆內,離鄉背井十餘載,戰亂平靜後,他回鄉從斷壁殘垣中取出了《尚書》,又將被水浸蟲蛀的28篇尚書憑記憶整理出來。
- 關鍵字搜索:
- 記憶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