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強網路安全審查 中美審計協議形同虛設?

【看中國2022年9月3日訊】中國叫車平臺滴滴出行到美國上市觸發中國加強網路安全審查程序。9月1日生效的「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限制數據處理者向境外提供重要數據。外界擔心,新規定會導致中美就審計問題達成的協議,形同虛設。

9月1日生效的「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規定,數據處理者向境外提供重要數據、關鍵資訊基礎設施運營者和處理100萬人以上個人資訊的數據處理者,必須申報數據安全出口評估。自去年1月1日起累計向境外提供10萬人個人資訊或者1萬人敏感個人資訊的數據處理者,也需要向國家網信部門申報。

數據安全評估被指申報門檻低

臺灣海洋大學科技法學者、法律科技協會理事長江雅綺對美國之音表示,「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展現了中國以國家安全為優先,對網路以及資料主權的重視。相對中國龐大的數據使用人口,當局制定的申報門檻其實相當低。

中美兩國拉鋸超過兩年後上月就中概股審計問題達成初步協議。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即PCAOB披露,協議容許美國當局取得上市公司的全部審計文件,不限對象、也沒任何豁免。綜合多家媒體報導,中國監管部門已指示大型會計師行做好準備,把美國上市中概股的審計底稿運到香港,以便美方審查員本月來港審閱。

江雅綺認為,「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與中美審計協議背後的精神互相矛盾。

江雅綺說:「中美審計協議希望達到資料公開,然後有苛責的效果,但是,數據安全出境的評估辦法,其實是中國政府希望把數據和資料的主權在國家安全的名義下控制在手上。中美審計協議涉及的文件可能也不止是數字的文件,可能更多是關於中國境內審計底稿文件資料。依據中國的出入境辦法,資料到香港就是一種出境,可能就適用出境的安全評估。」

分析:中國公司對內對外兩本賬

江雅綺說,除非美方審計人員能看到中方的原始數據,否則意義不大。

她說:「過去中國的公司會有兩本賬,一本在內地(中國大陸),一本在香港透過國際的會計師事務所去做不同的數據和資料。如果是在香港,那就不是原始的數據和資料,就有假造的可能,然後在內地給內部人士看的賬目就不一樣。我們當然也可以合理推測,審計人員無法看到原始數據。」

《紐約時報》8月29日報導,美國從 2001 年開始允許監管機構對在美國上市的公司財務審計情況進行審查。雖然中美早在2013年己就如何執行審計監督法達成了協議,但中方以國家安全為由,從未向美國當局完全開放。

2020年,美國國會通過立法,若監管機構在三年內無法全面獲取在美國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將會要求把該公司從公開交易名單上刪除。

江雅綺說:「美國在2020年之所以會有‘公司問責法’,也是基於中國公司的內部資料這麼不透明。在中國經營商業行為很多都和政府有密切合作,必須充分掌握政府的政策。很多大型企業背後都有政府力量的支持。如果把股東名單透明化攤開來,一定會看到很多權貴的網路。中國政府希望不透明、不公開。這也是非常可以理解。一旦公開、透明之後,外界就很容易順著這個投資人的名單,繼續追查他們的金流。」

阿里巴巴等傳獲選首批審計中國公司

路透社8月31日引述消息人士的話說, 美國監管機構選擇阿里巴巴和其他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本月開始進行審計檢查。

阿里巴巴2014年在紐約上市,是美國上市市值最高的中國公司,據報導,阿里已接到通知,該公司是首批將由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在香港進行審計檢查的中國公司之一。

臺灣學者江雅綺表示,阿里巴巴和其他中國企業必須要在中美雙重監管下達到平衡。

江雅綺說:「一邊要求的是資料公開透明,另外一邊要求的是注意國家安全,敏感數據不能在沒有政府的許可下任意出境或提供給境外。這次中美可以簽審計協議,反映中國政府願意妥協。實際上他願意讓步到什麼程度,可能要看協議是否能具體落實,能否達到協議本身要達到的目標。」

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悉尼科技大學中國學副教授馮崇義表示,目前中美關係冰封,但雙方仍能達成審計協議,這反映出,北京擔心中資企業可能被迫從華爾街「摘牌」,導致國內經濟雪上加霜。

馮崇義說:「(中國企業)去紐約上市就是為了融資,把國際的資本融進來。特別現在資本外流很厲害。中國對外匯管控非常嚴厲,公民要去櫃臺取外幣根本取不到。很多外資想撤資。紐約上市是一個機遇窗口。特別是習近平二十大要爭取連任,想讓一些經濟數據好看一些,也想緩和跟美國非常僵硬的關係。」

通過數據出境安全評估的結果有效期為兩年,有效期屆滿後,需要繼續開展有關活動的數據處理者,必須重新申報評估。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