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甚麼被稱為「九州」?(圖)


南宋淳熙十二年雕版墨印的《禹貢九州山川之圖》,主要表現中國古地理名著《禹貢》中所述的禹貢九州的分布及山川地脈分布形勢。(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一提到「中國」,幾乎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它乃是一個大國。對中國文化有些認識之人,甚至可以說出更加詳細的知識,包括一系列仍被後人使用、對今人來說並不陌生的九州、華夏、中華、海內、赤縣、神州等古稱,而它們所指涉的意思均是中國。許多人閱讀至此,會說自己也聽過上述幾個詞。那麼,你可知道,「九州」、「中國」最早的出現時間與地點嗎?

中國可是具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縱然滄海桑田,人物、事件、環境等因素屢屢發生更替、變遷,但「中國」這項本指中原的詞彙卻逐年被賦予諸多含義,最終成為專稱。但在大夥兒慣用「中國」,將之固定下來之前,人們其實是經常使用其他足具古風味的代稱的,例如出自於戰國時期陰陽家鄒衍的「赤縣神州」一詞等等。而歷朝歷代的古籍亦載有這些古稱的相關介紹。

像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卷七四・孟子荀卿傳》、西漢桓寬的《鹽鐵論・論鄒》及北宋時期所編寫的《太平御覽・昆侖山》中,就都分別提及了「赤縣神州」:「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所謂中國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縣神州,而分為九州。」「《尸子》曰:赤縣州者,實是昆侖之墟,玉紅之草生焉,食其一實而醉,臥三百歲而後寤。」

「九州」一詞出現於許多文人作品中

不過,想必大家最熟稔的,當屬流傳甚廣的「九州」一詞,畢竟許多文人都曾在作品中使用此詞。一生大約寫下九千三百多首詩,包括許許多多憂國憂民的詩歌,後來獲喻愛國詩人的陸游,就在《示兒》一詩中說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陸游這「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寥寥七字,就讓人真切瞭解他對國家的深刻情感。雖說知道九州等同於中國,卻仍不知曉古人為甚麼要拿「九」字來稱呼中國,進而無法得知「九州」是從何而來的。接下來就來說說此事。

其實,古人以「九」代指多數,但「九州」卻真的有此九地之分隔。據悉,就屬古籍《夏書·禹貢》中的記載最早:大禹在位時期,為表示中原地區的遼闊,特意將天下分成了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豫州、雍州。這是最原始的劃分!

此外,在《爾雅·釋地》《周禮·職方》《呂氏春秋·有始覽》等其他的先秦古籍中,同樣存在關於九州劃分之論述。可惜的是,雖然各州的名稱及範圍大致相同,但說法仍存差異,尚未有統一的定論,不同的時代甚至還出現了不同的劃分方式。

後人該以哪一部古代文獻作為基礎?估計是沒人能夠說透徹了。

《尚書》記載是夏朝九州;《爾雅》記載是商朝九州;《周禮》記載是周朝九州,也就是所謂的「三代九州」。但這樣是以行政區來劃分意義上的九州,而非原先天然地理的狀況。

中國被稱為「九州」 得從大禹治水時代說起

追根溯源,中國為何被稱為九州?又有哪九州?這得從大禹治水的時代說起。

話說大禹治理洪水約13年之後,洪水終於紛紛流入海中,江河暢通,百姓安全無虞,大地初步形成「九州」。

從字形來說,「州」是指河流環繞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載:「水中可居曰州。」由此可知,最初本意是關乎天然的地形地貌,而非涉及行政區的劃分。換言之,最初是以天然形成的山河為界,可謂幾近地形原貌。

總而言之,這樣一個高過水面、適合住人的陸地板塊--「州」,共有九塊,故稱為「九州」。

從另一層面來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巨大的井田制九宮格:天子居中,八方朝貢。百姓則能夠看見黃河、長江這兩大河流呈現的兩條橫線,分別於上游、中游至下游之間的臨界處又呈現了兩條豎線,恰恰將區域分成了九大板塊。

(此文未完,待續)

本文留言

作者清淺 整理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