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絕重生 重現於世的「拉撒路物種」(圖)


深不可測的大海有著無數謎團與物種尚待人類揭開。(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牠們」在2,500萬年前分道揚鑣,人類認為兩者皆已滅絕,卻不約而同地在近100年內重現於世人眼中。今天介紹3種曾一度消失後,某天又突然被人類發現的「拉撒路物種」。

西印度洋矛尾魚

「西印度洋矛尾魚」又稱為「東非矛尾魚」,由1名南非漁民於公元1938年時捕魚意外發現活體生物。當時普遍認為腔棘魚綱的物種已經處於滅絕狀態,卻在之後多次於同一個海域中捕獲,因此被冠上「活化石」的稱呼。

西印度洋矛尾魚主要棲息於印度洋的西南沿海區域,生活在400公尺深的海中。牠於公元2000年時被列於「極危」物種,學者推測壽命能達到80歲。

西印度洋矛尾魚是一種肉食性魚類,牠的身體長度可成長至2公尺,重達90公斤,能憑藉自身粗壯的軀體以衝刺的方式進行補食。牠的頭部碩大,口部寬大,還具有鋒利的牙齒,能夠捕食烏賊或其他小型魚類。

印尼矛尾魚

「印尼矛尾魚」又稱為「蘇拉威西島矛尾魚」,最初於公元1997年在印尼蘇拉威西島發現。經過基因測試得出牠與西印度洋矛尾魚存在差異的結果,兩者大約在2,500萬年前分道揚鑣,後來於公元2000年正式視為「矛尾魚」的另一種物種。

印尼矛尾魚的身體長度同樣能達到2公尺長,重量方面則略勝一籌,能達到110公斤左右,比西印度洋矛尾魚略為巨大。

印尼矛尾魚主要棲息地為蘇拉威西島附近的水域,此外菲律賓群島與南沙群島似乎也有極為稀少的數量存在。目前為止,印尼矛尾魚的物種數量尚未確定,不過每隔5至10年就會有1、2尾遭誤捕上岸。

公元2003年被列於「易危」物種,在印尼被列為「受保護動物」。由於牠又可能被深海防鯊網、魚鉤等器具誤捕,因此做為牠棲息地的布納肯國家公園海域禁止使用防鯊網。

偽虎鯨

「偽虎鯨」又稱為「擬虎鯨」、「擬逆戟鯨」或「黑鯃」,是海豚科偽虎鯨屬下唯一的「現生種」。最初牠的頭骨於公元1843年被人類發現,並於1846年由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記載於他的著作《英國化石哺乳動物與鳥類歷史》中,由於特徵與虎鯨相似而得名。

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的開放海域是偽虎鯨的出沒範圍,有時大陸棚、島嶼周邊近岸水域也能看見牠們的蹤跡,曾有與瓶鼻海豚共游的記錄。目前全球數量估計不超過6萬,屬於較為稀少的海豚科物種,因此近年視為需要保護的鯨豚物種。

成年後的偽虎鯨平均體常能達到4.9公尺,雄性通常比雌性較大,兩者體重能有1,000公斤的差距。偽虎鯨除了靈敏的聽力外,還能夠使用頭部的額隆發出回聲定位,用以尋找獵物與導航。

食物鏈中,偽虎鯨屬於高階掠食者的一員。牠們具有高度社會性,會以20到100隻的個體成群移動。人類曾在夏威夷海域記錄到個體間存有長達15年的穩定關係,「鯨豚影像辨識」分析指出個體之間存在緊密的連結,牠們曾出現彼此分享食物的行為。公元1964年,阿根廷曾發生高達835隻的偽虎鯨集體發生擱淺,是牠們高度社會性的展現之一。

偽虎鯨的捕食範圍相當廣泛,牠們以大洋性魚類、魷魚為主,鮪魚、旗魚也是牠們的捕食對象。除此之外,曾有人在東熱帶太平洋看見牠們捕食從鮪魚圍網逃出來的小型海豚,巨大的抹香鯨也曾是牠們的攻擊目標。

本文留言

作者水平整理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