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退出 核酸檢測的高潮 終成過去式(圖)


核酸檢測(圖片來源:HECTOR RETAMAL/AFP via Getty Image)

【看中國2022年6月26日訊】核酸檢測的高潮,終於成為過去式。

前幾天,合肥對7天一次的核酸檢測按下了暫停鍵,這是第一個退出常態化核酸檢測的省會城市。

目前,山東德州、廣東惠州、江蘇蘇州、安徽黃山……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放開核酸檢測要求,允許市民自由流動。

怎麼突然就不測了?

要知道,之前很多地方都表示要搞常態核酸圈,成千上萬的「核酸採樣亭」拔地而起,河南4.68萬的採樣亭搞的飛起。

短短一年的時間,中國一年的核酸檢測量,就增加了45倍!

但僅僅是一個月後,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在國家新令「核酸檢測不得動用醫保資金」下來後,這股核酸檢測熱情迅速散去——誰願意花自己的錢?

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又意味著什麼?

1、常態化核酸檢測是個巨耗錢的事兒

有人測算,上海在本次疫情期間核酸檢測的花銷約為134億!

若14億人的一半人口進行一年的常態化核酸,則需要花費9000億!

如今,已經發生了多起地方財政支付存在延遲或拖欠現象。

哪怕是中國最富庶的上海,也宣布免費的檢測只能維持到6月30日。

這還只是看得見的成本支出。

看不見的是,核酸檢測的常態化,極大影響到了經濟活動。

以深圳來說,3月25日,深圳全網客運量為383萬人次,僅為去年日均客運量的64%。

而據交通部的信息,2022年5月,全國51個軌道交通城市客運量環比去年下降了39.0%。

常態化核酸檢測之後,大家不想出門旅遊了,不想談生意了,也不想出去吃飯了。

那麼,經濟還怎麼發展?

核酸檢測,增加了城際間的交流成本,也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這對於財政日漸緊縮的地方,是致命的。

2、各地的財政,顯得越來越著急了

最直觀的變化,是編製內人員的獎金,出現了大幅度的縮水。

深圳的一所公立學校老師說,早在3月份的時候,學校就挨個通知了老師關於降薪的事情。

調整最大的,就是績效。

深圳公立學校的教師年薪加起來,一般都在30萬以上,其中有1/3收入就來自績效。

但今年,教師被告知很多績效停發了。

根據《經濟觀察報》的報導,一位縣級財政局人士說:「每個月的工資、社保等支出大約2億元左右,但是現在每個月收入1億元左右,缺口太大。」

他評價當前的狀況是「干了財政二十年」來最緊張的時候。

此外,各地拚命地出臺政策,鼓勵買房,且不准開發商打折降價。

最荒唐的就是青島。

6月17日,青島市薛家島街道辦事處發布了一個通知,指出「惡意不買房」的人將被約談。

即帳戶若被查出有巨額存款但不買房,將被提醒談話。

本以為「小麥換房」、「大蒜換房」已經夠荒唐的了,沒想到還真的有「惡意不買房」!

為什麼就連政府的人都成了樓市推銷員?

因為土地財政,直接關係到他們的預算。

1994年,中國的分稅制改革,徹底改變了中央和地方之間的財政分配關係。

在此之前,財政是「包干制」,哪個省份賺得越多,就留得越多,

中央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甚至需要向地方「借錢」。

而分稅制改革後,地方最大的收入來源——增值稅的75%需要上繳中央,至此,地方開始窮了。

不過,地方也意外地發現了新的財政來源——土地。

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修訂,賦予了地方把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徵收為國有土地的權力。

在商品房改革背景下,地方就負責從農民手裡面收地後,再賣給開發商,從中賺得差價。

如此,各地就開始瘋狂地去搞基建項目。

你建一個奧體中心,他就建一個大公園。

建的越多,官員政績越好,財政也越有錢——當然了,負債也越來越高。

2021年,土地出讓收入已經佔地方財政收入的41.47%!

只不過,在「房住不炒」的大政下,這個「寅吃卯食」的矛盾被暴露了。

同樣是2021年,中國的土地出讓收入增速只有3.5%,遠不及2020年的15.9%。

3、樓市遇冷,開發商破產,老百姓因為疫情,錢包也越來越空

這些疊加在一起,意味著政府的土地,越來越不好賣了。

《經濟觀察報》採訪的某地財政局人士表示:

「今年一塊地都沒賣出去,年景好的時候能賣十來個億。」

沒有了收入,又債臺高筑,這要是地產商,早暴雷了。

但是地方還是有辦法的。

一方面,中央會兜底,行政上一句話,那些銀行和機構,就會持續放貸,也會延長壞債期限,用時間,去慢慢消化。

但這有個前提——經濟的增速必須要好,只有經濟好,新的增量才能慢慢去填窟窿。

另一方面,地方也可以想辦法創收。

比如核酸檢測,就是個「創收」的好機會——用國家醫保的錢買單,並從類似採樣亭的招標中,獲得一些增收。

但現在,上面把路一堵,下面就知道乖乖讓道了。

多地叫停常態化核酸檢測,其實是筆經濟賬。

當開始花自己錢的時候,人的腦子是最清醒的,辦事效果也是最高的。

4、河南紅碼,丹東黃碼,上海老太買不了一碗壽麵

新冠疫情的防控措施,在無意間被地方的一些勢力給利用了。

他們假借防疫之名,堂而皇之地搞出一些亂七八糟地東西,或赤裸裸的謀取私利,或把各種管控措施推向極致。

儘管中央三令五申,說必須統籌好防控與經濟發展,克服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體現出對人民群眾的「溫度」。

但是在不少地方部門與官僚那裡,這些要求都成了耳旁風。

一些突破人倫道德乃至法律底線的事情,屢禁不絕。

過去三年,相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聽到過因為過度防控,導致的一些悲劇故事。

是時候該降溫了!

在襲警被問刑的討論衝上熱搜後,6月23日,丹東發布了新規,說是居民可憑48小時核酸證明在全市有序流動。

這是一個遲來的鬆綁。

錢,取之於民,應用之於民,而不是防之於民。

只有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少干涉,不折騰。大家才能有錢消費,財政才能多發獎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