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給美聯儲開了玩笑(視頻)
【看中國2022年6月21日訊】美國通貨膨脹芝麻開花節節高,非常頑固的更上一層樓、又上一層樓,過去幾個星期,拜登政府、美聯儲都公開承認,過去對通脹誤判了,政客公開承認錯誤,這本身就說明問題很嚴重了,否則不會在大選即將來臨前主動抹黑自己的政績。那麼,拜登政府是怎麼誤判的呢?今天不妨給您分析一下。
拜登就職後,美國還處在疫情當中,各地防疫做法不一,有的保持正常,有的封城禁足,但不管怎樣,美國整體經濟活動是減少了,人多聚集的室內活動取消了,餐廳、酒吧要麼縮短營業時間,要麼削減服務規模,拜登政府和美聯儲當然都很擔心經濟蕭條,會出現象2008-2009年金融危機那樣的蕭條,市場需求疲軟、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物價提振不起來。怎麼辦呢?
還是金融危機之後那套辦法唄,美聯儲這邊降低利率,大舉購買聯邦政府債券,寬鬆銀根,給市場注入通貨流通,說白了就是印鈔票,而且還保證說,不會輕易收緊銀根。跟當年金融危機不一樣的地方是,這次聯邦政府和各地州政府也沒閑著,他們覺得光是靠美聯儲寬鬆銀根力道還不夠,多印的鈔票還不能最快速度的送到選民手裡,於是政府也動手,直接發錢、發失業救濟,川普(特朗普)政府就這麼做了,拜登更是接著做,通過了幾乎兩萬億美元的救濟法案。過去兩年是民主黨執政,白宮和國會都掌握在民主黨手裡,左派們認為這是難得的機會,非常努力的推行大政府、大開銷,而不是共和黨提倡的減稅刺激政策。
可是,疫情中的經濟,跟金融危機後的經濟,不是一回事,金融危機傷到了商業投資,傷到了消費熱情,但是沒有傷到生產力和供應鏈,而疫情對供應鏈造成沈重的打擊,原材料不足、晶元不足、物流貨櫃不足、勞動力不足。當然這跟疫情封城不讓工廠開工有關,也跟政府發放太多的失業救濟,超過了工資,人們不願上班有關。
供不應求的環境下,物價當然要上漲,人們都不能、或者不願意上班,失業率也下降,企業找不到工人,再加上隨著疫苗的普及,疫情的減弱,美國各地經濟相繼恢復正常,憋了很久的消費者要花錢,需求迅猛上升,供不應求更加緊張,物價能不上漲嗎?可是,面對這次跟金融危機完全不同的經濟現狀,拜登政府和美聯儲還是繼續老一套做法,沒有解決供不應求的問題,卻一味的印鈔票,一味的發救濟,弄得市面上通貨多多,可不就通貨膨脹了麼,錢印的太多、發的太多,錢不值錢了,物價不就上來了麼?
我們比較一下數據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來看看疫情經濟和金融危機經濟有多麼的不一樣。金融危機之後,消費者支出、商業支出、加上政府支出,好幾年低迷,沒有回到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的水平,而疫情後經濟正好相反,今年第一季度,消費者支出、商業支出、政府支出加在一起,比疫情發生前多了五個百分點,也就是多了一萬億美元。完全不同的經濟狀況,但做法還是一樣,這是戰略錯誤。
客觀的說,責任也不能完全推到拜登政府和美聯儲的頭上,這是從來沒有過的經濟現象,沒有前車之鑒,私人機構也作出了誤判,國會跨黨派的顧問機構也作出了誤判,對通貨膨脹的規模和持續時間作出了誤判,當然也有倒霉的因素,像是奧米克戎變異毒株的出現,烏克蘭戰爭的爆發,中國大陸的動態清零、封城,典型的冤家路窄,屋漏偏逢連夜雨。通貨膨脹也不是美國才有的現象,幾乎發達國家都有,德國通脹率7.2%,英國8.8%,加拿大6.1%。現在各國政府回過味來了,開始了一系列的抑制通貨膨脹的動作,但是,這又可能招來另一個大家不願意看到的局面:經濟衰退。
一年前,美聯儲作出預測,通貨膨脹今年年底的時候會降到2.1%,財政部長椰倫也有類似的說法,說通貨膨脹是暫時現象,不必驚慌。現在已經不這麼想了,可能兩倍都不止,而且2025年之前不會回到2%的門檻水平。美聯儲已經升息半個百分點,星期三又一口氣升息了四分之三個百分點,目標很明確啦,就是要實現經濟軟著陸,把物價壓下來又不至於造成經濟衰退,美聯儲現在也有點後悔沒有早點升息。財政部長椰倫6月1號的時候也公開承認自己一年前判斷失誤。要知道,在華府政治圈裡面,承認錯誤,公開的承認錯誤是很罕見的。
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之後,失業率攀升到10%,花了六年的時間才回落到5%的水平,相比之下,疫情發生後美國失業率高達14.7%,可是一年不到,2020年12月的時候就回落到6.7%。但是政客們顯然視而不見,2020年5月的時候通過了三萬億美元的救濟法案,看到失業率下降的這麼快,並沒有剎車,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說,應該發這個錢,拜登政府的官員,絕大多數都是歐巴馬時期任職的官員,而歐巴馬上臺初期,正是金融危機海嘯期,也難怪他們不約而同的採取了那個時候的老辦法,那個時候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印象深刻,再加上美國幾乎十年沒有通貨膨脹了,因此拜登政府不怕繼續發救濟,美聯儲也不怕繼續印鈔票。當時的政治態勢也是如此。2020年12月,川普即將離任,離任前他就提倡給美國家庭發兩千美元的救濟,那個時候喬治亞州參議員第二輪補選,民主黨候選人就接過了川普的接力棒,在聯邦政府6百美元救濟基礎之上,再每家發1千4百美元的救濟,而拜登就職前,他的內閣團隊就達成共識,推動幾乎兩萬億美元的救濟法案。當時就有部分經濟學家警告說,此舉會找來通貨膨脹,前財政部長,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教授Lawrence Summers就是其中的一位,Jason Furmen也是其中的一個,他是歐巴馬政府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主席,根據這些經濟學家們的推斷,每個月只要有250到300億美元的救濟就能支撐正常、健康的經濟活動,而美國政府拿出的救濟是每個月2千億美元,沒有通貨膨脹才怪。俗話說忠言逆耳,Summers和Furman兩位都是前任高官,都是民主黨人,他們的忠言拜登政府聽不進去。
美聯儲的思維方式,跟拜登政府差不多,他們也是金融危機那個時代的過來人,他們不擔心通貨膨脹,他們更擔心的是通貨緊縮,他們更擔心滯漲。所以在2020年8月就定下了基調,降息並保持低息政策,一直保持到所謂的就業最大化的地步,也叫充分就業的地步,跟金融危機之後一模一樣的做法。可是問題來了,什麼叫充分就業?充分就業就是在正常情況下都很難測量和評估,疫情緩解後要評估就更難了。從去年6月開始,美國物價開始上漲,美聯儲相信這是暫時現象,因為失業率還沒有下來,還維持在5.9%的水平,要知道在川普執政時期,失業率一度降到3.5%,還沒有通貨膨脹,所以美聯儲覺得繼續寬鬆銀根沒有問題,失業率還有下降的空間,還沒有達到充分就業的地步。這種寬鬆銀根的做法一直持續到去年11月,美聯儲仍然每個月購買1千2百億美元的國債和按揭貸款債務,說白了就是放水注入通貨。
到這個時候,美聯儲的思維方式仍然是金融危機之後的模式,受金融危機之後手段的影響非常深,比如說,金融危機之後,量化寬鬆到了一定的時候該收收口了,2013年開始要縮減購買國債的規模,結果投資市場反映劇烈,一下子拋售債券,造成國債長期利率迅速上升,為了避免同樣的事情發生,去年年初的時候,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就警告各地央行官員們,不要公開討論收縮購買國債的話題,等到通貨膨脹浮現,需要收緊銀根的時候,他的動作非常謹慎而緩慢,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點不假。
現在回頭看,事後諸葛亮一把,美聯儲應該從9月份開始,迅速的縮減國債收購規模,而不是實際上的,一直從去年11月延續到到今年的三月。用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話來說,歷史彷彿給美聯儲和聯邦政府開了玩笑,從金融危機中汲取了太多的教訓。看來,經驗不總是好東西啊。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