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的10種異象警告(組圖)
地震發生前,都會出現種種前兆異象。(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地震發生前,都會出現種種異象前兆,大自然和動物植物等都會表現出異常的現象。在古代史籍中,有很多專門記載地震現象的五行、祥異等門類,保存了古人對地震前兆的認識及對地震預兆認識的一些總結,其中也不乏科學的成分。
徵兆一:天象變化
古人將天象變化看成是地震的前兆,以日食現象最多。如《漢書·卷七十五·翼奉傳》中,翼奉引〈小雅十月之交篇〉強調,日食後必會發生地震,說「知日蝕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猶巢居知風,穴處知雨」,並認為「天變見於星氣日食,地變見於奇物震動」。
當然,直接視星相變化為地震前兆的記載也不少。在歷代五行誌中,記錄了個別星象變化與地震的聯繫,如《虞鄉縣誌·卷十·舊聞考》載,清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十五日夜,隕星如雨,繼而地震,而且連震不斷,「十月初七日,地震,十一月初七日,又震」。
徵兆二:天氣異常
古籍中將異常天氣,如太白晝見、冰雹赤雪、雲霧蔽天、霪雨水旱、季節反常、風霾等的發生,與隨之發生的地震聯繫在一起的記載也較多。
如關於雪雹與地震的記載有:《宋史·卷二九五》載孫甫給宋仁宗呈十二事,其中「河北降赤雪,河東地震五六年不止」,「忻州趙分,地震六年。每震,則有聲如雷,前代地震,未有如此之久者」。
孫甫認為這些自然現象都是「政事弛,賞罰差,百官廢職,所以召亂也」,而要「應天之實」,必須「救陰盛之變,莫若外謹戎備,內製後宮」。
明代史籍中還留下了風霾霪雨與地震相連的記載,如《明史·卷二一五·周弘祖傳》載:隆慶初年鄧洪震以地震言事,其疏中有:「入夏以來,淫雨彌月。又京師去冬地震,今春風霾大作,白日無光。近大同又報雨雹傷物,地震有聲。」
徵兆三:地發雷聲
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十八日,秦州地震前的「地發雷聲」現象,在《舊唐書·卷三十七·五行》中有十分明確的記載,「先是,秦州百姓聞州西北地下殷殷有聲,俄而地震。」
河北《三河縣誌》保留有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巳時京師大地震前的一些徵兆,如:「有聲自西北起,殷殷如雷,其聲漸近」,「忽然地底如鳴大炮,繼之以千百石炮……儼數十萬軍馬飄沓而至」。
另外,地下水在地震發生前也會出現異常現象。地下水包括井水、泉水等。主要異常有發渾、冒泡、翻花、升溫、變色、變味、水位突升降、井孔變形、泉源突然枯竭或湧出等。人們總結了震前井水變化的諺語:
井水是個寶,地震有前兆。
無雨泉水渾,天乾井水冒。
水位升降大,翻花冒氣泡。
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徵兆四:動物異常反應
地震發生前,動物會出現明顯的反常行為,如:冬蛇出洞、魚躍水面、豬牛跳圈、雞飛狗跳等。
公元787年,陝西長安附近發生地震,史書上記載:「震前,巢鳥驚散。」在《中國地震資料年表》一書中,有關地震生物反應的記載有126條,其中涉及了24種動物。
在大多數強烈地震前,動物習性異常的前兆時間主要集中在震前一天之內,有時會短至幾分鐘,長至數天,甚至數十天。隨著地震震級的增大,震前出現習性異常的動物種類、數量、分布地區,及其反應的強烈程度等,都有相應增加的趨勢。
《大唐開元占經》是唐代收集整理古代天文文獻資料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有震前老鼠反應異常的記載,如:「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鳴,地方屠裂。」
古代有一則順口溜,很形象地反映了地震前動物的異常行為:
震前動物有預兆,密切監視最重要。
牛羊騾馬不進廄,豬不吃食狗亂咬。
鴨不下水岸上鬧,雞飛上樹高聲叫。
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著小鼠跑。
兔子豎耳蹦又撞,魚躍水面惶惶跳。
蜜蜂群遷鬧轟轟,鴿子驚飛不回巢。
家家戶戶都觀察,發現異常快報告。
地震發生前,動物會出現明顯的反常行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地方誌中歸納的6個地震前兆
歷史上地震多發地的有關方誌中,也保存有地震徵兆的記載或總結,如《皇朝經世文四編·卷十·學術地學》載有龔華民所歸納的「地震之兆」、「六端」,這六端又被寧夏《隆德縣誌·卷四·拾遺震災》所轉引:
1、井水本湛靜無波,倏忽渾如墨汁,泥渣上浮,勢必地震。
2、池沼之水,風吹成縠,荇藻交縈,無端泡沫上騰,若沸煎茶,勢必地震。
3、海面遇風,波浪高湧,奔騰澎湃,荇藻交縈,無端而泡沫上騰,有若煎茶之沸,是為地震之兆……若風日晴和,台颶不作,海水忽然澆起,洶湧異常,勢必地震。
4、夜半晦黑,天忽開朗,光明照耀,無異日中,勢必地震。
5、天晴日暖,碧空清凈,忽見黑雲如縷,蜿如長蛇,橫亘空際,久而不散,勢必地震。
6、時值盛夏,酷熱蒸騰,揮汗如雨,驀覺清涼,如受冰雪,冷氣襲人,肌為之栗,勢必地震。
縣誌作者還十分明確地說:「居民如遇此六兆,急宜趨避,以防不測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