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增長與清除隱性債務 中國財政陷兩難(圖)
穩增長與清除隱性債務,中國財政陷入兩難境地。(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2年5月31日訊】(看中國記者丁曉雨綜合報導)「趨勢性調整仍在進行,偏偏遇上壞天氣」。這是當下中國財政政策面臨的境地。今年是地方政府化解隱性債務的重要時間節點,在「穩增長」的背景下,如何遏制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膨脹,讓中國財政陷入兩難。
據《中國新聞週刊》報導,當下中國財政政策正面臨「趨勢性調整仍在進行,偏偏遇上壞天氣」的境地,在多個目標的撕扯下,求得平衡的難度正在增大。外界寄希望於財政政策發力「穩增長」,即應對「壞天氣」之時,但今年也是地方政府化解隱性債務的重要時間節點。
5月13日,中國銀保監會發文鼓勵銀行業保險業支持城市建設和治理,但同時強調,嚴禁銀行保險機構配合地方政府通過新增隱性債務上新項目、鋪新攤子。也就是說,化債必須「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隱性債務,具體指地方政府、國有企事業單位、直屬機構等,在法定政府限額以外直接舉借,或承諾以財政資金償還,以及違法提供擔保等方式舉借的債務。
中國地方政府的隱形債到底有多少?
《中國新聞週刊》報導說,目前中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規模整體數據不明,但由於隱性債務的形成多與城投平臺有關,後者有息負債餘額常被用來估測前者規模。
據悉,截至2021年9月末,城投平臺存量有息債務餘額49.3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參考不同機構的測算結果,隱性債務規模在數十萬億元量級。
北京政府自2018年起開啟防範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行動,定下5至10年全面消除隱性債務的目標,2022年恰好走到一半,化債情況進展如何呢?
2021年10月以來,廣東、上海、北京三省市先後試點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僅3個月後,廣東於今年1月率先宣布「清零」。但同時,廣東、北京發行的數筆再融資債券引發市場關注。
2021年10月,廣東啟動全域無隱性債務試點,隨後,廣東、深圳合計發行用途為「償還存量債券」的再融資債券1121.11億元。
今年1月,試點隱性債務清零的北京發行同樣用途的再融資債券近850億元。
市場認為,融資債券在清零試點中被用於置換隱性債務。
《中國新聞週刊》引據廣發固收劉郁團隊的統計,從2020年12月起,部分再融資債券的用途表述出現變化,由「償還到期地方政府債券本金」變成「償還存量債務」。前者用途明確為政府表內債務本金借新還舊,而後者「償還存量債務」的表述讓外界認為其中包含隱性債務。
而中國財政部2021年8月發布的「2021年7月地方政府債券發行和債務餘額情況」中顯示,截至2021年7月末,用於建制縣區隱性債務風險化解試點的6128億元再融資債券額度已發行6095億元。這組數據讓外界的猜測得到證實。
按照劉郁團隊的統計,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20日,用於「償還存量債務」的再融資債券已發行9819億元,超過財政部8月提及的6128億元額度,且已有27個省份發行此類債券。
《中國新聞週刊》稱,多位受訪者證實,在隱性債務清零試點中,再融資債券確實被用於置換隱性債務。
有前述長期關注地方債的學者認為,地方政府上報隱性債務的數據一定帶有目的性,如果可以置換就多報一些,否則就可能隱瞞部分債務。
而很多隱性債務被包裝成PPP項目、政府採購等,以擔保、承諾的形式與政府發生關聯,但實際承擔負債的主體可能是實施項目的平臺公司,如果將這部分隱性債務置換為顯性債務,等於負債主體改變,債務對應的資產也需要流轉,可能就需要有資產管理公司接管,而且所需規模不小。
有業內人士表示,即使去年對城投發債、融資政策均有收緊,但是從債券淨融資額來看,仍然在增長。
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北京當局和地方政府正面臨一個兩難抉擇,不化解隱性債務,就會引發巨大的金融風險,但要達成 「穩增長」、「穩投資」的目標,錢又該從哪裡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