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經濟衝突加深 中國大幅投資歐洲時代恐落幕
【看中國2022年4月30日訊】一份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儘管去年中國在歐洲的外國直接投資有所恢復,但仍處於多年來的下滑軌道。隨著雙邊政治經濟緊張局勢的加深,中國資本大規模投資歐洲的時代可能已經落下帷幕。
據諮詢公司榮鼎集團和德國智庫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本週發布的聯合報告,2021年,中國在歐洲的外國直接投資為106億歐元,是2013年以來中國對歐洲投資額第二低的年份,僅高於2020年,遠低於2016年的474億歐元。
中國在歐洲的投資下降由一系列政治經濟因素推動,包括歐洲各國以維護國家安全為由加強了對中國資本的審查,以及中國國內對資本流動的嚴格限制和新冠疫情對經濟活動的損害。
報告作者預計,中國在歐洲的投資不太可能在2022年反彈,因為北京政府將堅持嚴格的資本控制和去槓桿化努力。烏克蘭戰爭和歐中緊張關係的升級可能會造成額外的壓力。
報告寫道:「中國在歐洲大規模投資的時代似乎暫時結束了。」
投資呈下降趨勢
報告指出,去年中國在歐洲的外國直接投資從2020年的79億歐元增加到106億歐元。這一增長部分是由投資管理公司高瓴資本(Hillhouse Capital)以37億美元收購飛利浦家電業務所推動。
報告表示,中國國有投資在歐洲的份額降到了20年來最低點。與2020年相比,國有企業的投資減少了10%,在中國總投資的份額也降到12%。國有投資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基礎設施領域,尤其是在南歐。
報告發現,中國在歐洲的投資性質正發生變化。經過多年的併購主導,現在中國在歐洲的投資更加註重綠地項目(即新建投資)。2021年,綠地投資創下33億歐元的新高,幾乎佔到中國所有外國直接投資的三分之一。
同時,中國的風險資本(VC)投資正在湧入歐洲的科技初創企業。去年中國在歐洲的風投達到了12億歐元的歷史水平。投資主要流向英國和德國,集中在電子商務、金融技術、遊戲、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等少數行業。
中歐關係緊張
過去幾年來,北京和歐洲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張,在人權和經貿方面陷入紛爭。
歐洲已經將北京視為「經濟競爭者與系統性對手」,並加強了對中國資本的審核。歐洲議會在2019年通過了一項條例,為篩選進入歐盟的外國直接投資建立了一個基本框架,該條例於2020年10月開始全面實施。
報告作者指出,繼去年3月北京和歐洲之間爭鋒相對的制裁,以及北京在臺灣問題上對立陶宛展開貿易報復後,歐中之間的緊張關係將繼續拖累雙邊經貿,預計歐盟和中國之間的全面投資協議談判在今年繼續被擱置。
報告還表示,烏克蘭危機引發了歐洲對維護其關鍵基礎設施和增強供應鏈彈性的討論,這可能會使得歐洲進一步加大對中國在關鍵部門投資的審查。
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戰爭後,北京拒絕譴責俄羅斯的入侵行為,並在國際舞台上為俄羅斯辯護,這損害了歐盟和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努力,也令歐洲希望北京利用其對俄羅斯的影響力來阻止戰爭的願景落空。
一些分析認為,烏俄戰爭正將北京與歐洲進一步推開,加強了雙方的系統性競爭。西方再次反思與非民主經濟體合作帶來的風險,並試圖減少對北京的經濟依賴。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外交政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漢密爾頓(Dan Hamilton)告訴美國之音:「美國和歐盟的經濟並沒有完全與中國脫鉤,但雙方都在重新定義與中國的相互依存關係的條件。」
路透社在本月中旬援引知情人報導稱,義大利將加強對企業收購的審查,計畫設立一個新的部門,負責監督涉及戰略公司的合併交易。這被視為對北京試圖在這個歐元區第三大經濟體擴大影響力的直接回應。
除了在歐洲,上述聯合報告還指出,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投資也在2021年陷入停滯。雖然全球總體外國直接投資強勁反彈,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僅增長3%,達到960億歐元。
同時,中國的全球對外並購活動在2021年下滑至14年來最低點,完成的併購交易總額僅為200億歐元,比已經呈現疲軟態勢的2020年下降22%。
另據榮鼎諮詢的統計,中國對美國的投資已經下降到2017年峰值的15%。這些投資的性質也正發生變化,大部分投資流向了娛樂和房地產等非敏感行業。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