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偽鈔很少 6大原因揭密(圖)


古代偽鈔很少?6大原因揭密。(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不法分子製造偽鈔假幣的新聞層出不窮,還被拍成影視作品,人們自然好奇:古代沒有驗鈔機,那要如何辨別銀票呢?有人造假怎麼辦?答案可能讓你意想不到,因為古代確實少有假銀票,原因主要有六點。

一、使用階層

古代銀票主要是商人、達官顯赫的上層人士在使用,主要流通在商人之間,以省去帶著大量錢兩往返各地的麻煩,而普通老百姓沒那麼錢,可能一輩子放都不會接觸到銀票,意謂著銀票也不會在市面上流通。

正因為使用階層不同,銀票在上流社會往返,所以容易追查源頭;驗鈔是達官顯貴和商人的「專業」,也關乎名聲和誠信,也進一步限縮了假銀票的生存空間。

二、原料難以取得

銀票的原料紙張特殊,市面上幾乎無法取得,製作過程中又有官方參與,每個朝代的用紙也是不盡相同,例如:宋朝用川紙,明朝用桑皮紙,清朝則是用高麗紙,試想清朝百姓可能連高麗在哪都不知道,更遑論製造偽鈔。

三、複雜的防偽機制

銀票上有複雜的花紋和圖形,還有各個發行機關的印章、套印,以及密押、微雕、水印等防偽技術。例如清朝的「微雕」,就是在每張銀票上印上一行小字,這些字非常小,密密麻麻,由專門的雕刻大師刻制,必須用工具才能檢視。

四、更新周期短

銀票每1到2年就會改版一次,每次改版都會銷毀舊版銀票。這樣的改版速度,讓假銀票的生存周期短暫,也讓製造者難以追上,望塵莫及。

五、嚴酷的刑責

古代對於製造假銀票的刑法其實相當嚴厲。例如:北宋刑法就規定,私造假銀票處以流放4年作為處罰;南宋《偽造會子法》明確規定,私造假幣直接處斬;明朝抓到一樣處斬,而且舉報者重重有賞;清朝更加嚴重,不僅造假者要處死,家人也要連坐,全部流放充軍。

六、道德的高尚

重德知恥,不齒「造假」這種非君子的行為。古人追求真理,注重品德和操守,要求自己躬身力行,也重視對後代的「德行」培養。

結語

看完以上六大原因,我們就會明白為甚麼「很少」有人製造假鈔,以身犯險了吧?

但是,在遇上經濟動盪、朝代更迭前後的戰亂時期,仍難以完全防堵假幣出現。在龐大的利益面前,還是有人會鋌而走險的。

例如:北宋最早發行的「交子」,隨著市場飛速發展,使用愈加頻繁,但到了南宋發行量日增,若都採用蜀紙,原料運輸上交通不便,於是開始混用材料,到最後索性全部改用楮紙,讓偽造者終於有機可趁。

另一個例子:明朝中後期、清朝都曾出現皇親國戚、貪官污吏加入到私鑄貨幣的行列中,可見當權者的縱容,也是促使民間私鑄、偽造之風興起的原因之一。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