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赴海南考察 透露其最大的心病(圖)
疫情敏感時刻,習近平赴海南考察。(圖片來源:Feng Li/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4月12日訊】(看中國記者苗薇綜合報導)上海封城因各種次生災難遠超疫情災害本身引發巨大民怨之際,4月10日,習近平到海南三亞考察,習近平強調,種子是糧食安全的關鍵。有分析認為,糧食安全問題成為習近平最大的心病。擔心被脫鉤,中共已經在全球市場搶購糧食,而烏克蘭戰爭令中國糧食危機雪上加霜。
習近平赴海南三亞考察
據中共官媒報導,習近平4月10日到海南三亞調研,開啟今年第三次國內考察。在三亞市,習近平先後考察了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瞭解海南支持種類創新、發展海洋科技等情況。
報導說,習近平在考察期間說:「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近期習近平頻繁談及「糧食安全」。今年3月初的中共「兩會」上,習近平將「吃飯問題」看作最大的事情,是「戰略問題」,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如果我們端不穩自己的飯碗,就會受制於人」。
去年11、12月,習近平曾接連在中共內部會議中明白談及要「確保糧食安全」,甚至詢問官員「那麼糧食怎麼辦?」
為什麼習近平頻提「糧食安全」問題?縱觀歷史,糧食短缺多次引發了民眾動盪,從而推翻王朝。兩岸智庫研究院李釋釗曾撰文指出,憂慮社會混亂的陰影,始終盤繞在中國共產黨員的腦袋中。他們每天憂慮、害怕著被推翻。
中共發「內循環」文件 擔憂被脫鉤?
4月10日,新華社公開發布中共《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再次提出「國內大循環」。新華社稱這是「抵禦外部不確定性」的「一個很好的支撐」。
中共中央今年的一號文件指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習近平去年底也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有輿論認為,這與中國的糧食缺口逐漸擴大有關。
4月11日,李克強在江西召開座談會,除了江西省委書記、省長,還召集了遼寧、浙江、廣東、四川的省長通過視頻座談經濟形勢。李克強說,「要高度警惕國際國內環境一些超預期變化、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高度重視當前物流不暢對經濟循環的影響」;「要加強對外部環境和國內經濟運行的跟蹤研判,及時研究制定應對預案」。
時事評論員楊威撰文表示,習近平和李克強的話,都公開表達了對外部形勢的擔憂。中共此時發布《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重提「內循環」,既透露了無奈,應該也試圖向外展示準備與西方繼續對抗的態度。
楊威指出,中共的「內循環」能否真正能應對外部脫鉤,中共高層應該心中也多少有數。告別市場運作帶動的經濟高增長,回到失敗的計畫經濟老路,顯然不是中國未來應該選擇的發展之路。「清零」防疫自亂經濟之後,「內循環」和「統一大市場」恐怕是中國經濟另一個更大規模的政治自殘。
俄烏戰爭加劇中國糧食危機
烏克蘭素來被稱為歐洲以及世界的糧倉。據報導,中國從烏克蘭進口的玉米佔烏克蘭出口量的30%、小麥佔其出口量的28%。CNBC報導說,2021年烏克蘭取代了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玉米供應商。
臺媒《自由時報》4月11日引述《經濟學人》的文章指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糧食危機,這意味著中國飯碗裡的食物恐怕會變少、變貴。
《經濟學人》文章表示,去年中共病毒疫情、地緣政治緊張以及水患威脅中國的糧食供應。中共與澳洲、加拿大關係緊張,中共官員擔心,來自這兩國的大量糧食供應或許有一天斷供。
文章說,烏俄戰爭讓中共感到驚恐的另一原因是,西方國家對俄國的嚴厲制裁讓中共憂心,若其入侵臺灣,恐面臨類似懲罰。
由於近年來中國天災頻發,糧食危機本來已經迫在眉睫,烏克蘭戰爭更加劇中國糧食危機,中共加緊囤積糧食。美國農業部預估,截至今年年中,中共將握有全球69%玉米儲備、稻米60%、與51%的小麥儲備。
《美國之音》4月11日報導,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萬鈞表示,烏克蘭戰爭一方面導致中共在國際市場上搶購糧食,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它會到其他國家租地耕種,可以說,戰亂給中國的糧食供應帶來相當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