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不顧上海疫情到三亞 有更重要的事?(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海南三亞考察。(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4月12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疫情在上海等長三角地區蔓延,對經濟產生衝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海南三亞考察時對種子方面的表態,似乎更關注中國人的飯碗。

習近平:只有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

4月11日,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習近平10日下午在海南省三亞市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調研時強調,「種子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習近平表示,種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種業科技就要自立自強,這是一件具有戰略意義的大事。

海南是中國重要的農作物種子繁育基地,崖州灣種子實驗室成立於2021年5月。官媒稱,每年冬春季節,數以千計的科學家、技術員從全國各地聚集到這裡育種、制種。

糧食安全是北京當局近幾年多次提及的問題,並且強調開展種子「卡脖子」技術攻關。

中國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曾對官媒說,「種子是農業的‘晶元’,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只有把這兩個要害抓住了,才能從基礎上根本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農安天下,種為基石。種子是現代農業的基石,更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源頭。但是,種子研發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及大量資金的投入。從種子研發,到種子的商業化需要經歷三個階段:研發育種、田間制種、種子加工,這個週期一般在10年左右。並且,高額成本投入後,產出還存在不確定性。

此前《新華社》旗下雜誌《半月談》發表文章《國產種子被卡脖子,‘卡’ 在哪?》,提出中國現時「洋種子依賴症」流行。文章舉例,中國黑龍江省克山縣素有「中國馬鈴薯種薯之鄉」的美譽,但是克山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6萬畝,進口品種「大西洋」約佔一半。

玉米也是中國比較薄弱的領域。美國杜邦集團旗下先鋒公司選育的雜交玉米種子「先玉335」,推廣至今已10餘年,是東北、華北玉米產區種植的主要玉米品種。

而蔬菜種子對國外的依賴更顯嚴重,辣椒、洋蔥、胡蘿蔔、茄子、番茄、馬鈴薯、西蘭花……這些中國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見的蔬菜,不少都是外國種子長成的,甚至有的基本上全部依賴進口。

疫情已經影響春耕 糧食危機更近一步

目前,中國水稻種子99%採用的種子,是由種子公司生產的「絕育種」。這種「絕育種」,種出的糧食無法選種,農民下一年被迫再次買種子。

春耕是保證糧食收穫的重要步驟,然而,北京當局堅持實施嚴厲的「清零」防疫政策,對春耕產生了抑製作用。

網路流傳一段視頻顯示:在農村田間地頭,一個戴著口罩開拖拉機的農民被攔下,他要到田裡耕作。「防疫人員」說他已違反防疫規定,對他進行口頭傳喚,要他上車,帶回派出所。

河北農村也出現禁止春耕的現象,村民踏出家門即被抓。

疫情對春耕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清零」防疫政策的第一個影響是人。一旦有疫情,就要限制人員流動。輕則管控,重則封控。

第二個影響是物。春耕需要種子、化肥、農藥和機械等。然而,受制於疫情管控,部分農用物資的物流渠道受阻,影響春耕進度。

中國今年春耕還面臨一個新情況,受俄烏戰爭影響,全球化肥價格上漲。中國國內氮磷鉀三大化肥價格持續上漲,其中鉀肥價格漲幅超過六成。農膜、柴油等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漲幅,意味著農民要承擔更高的生產成本。

農民有可能為了節約成本,會減少化肥等農資的使用,最終將影響糧食收成。如果春耕又因為疫情被耽誤,今年的收成很難有保障。

疫情從長三角到珠三角 經濟發動機要熄火

疫情讓整個長三角經濟圈大受衝擊之際,另一大經濟圈珠三角疫情同步爆發。

上海等長三角地區城市,採取封城與停產等措施控制疫情,讓許多研究機構和國際投行接連調降中國2022年的經濟預期,ING、野村控股和大華銀行等最新報告均認為,中國全年經濟無法達到官方設定的GDP增長5%的目標。如今疫情之火燃燒至珠三角經濟帶,恐讓中國經濟未來更加悲觀。

「天鈞政經」團隊撰文《習近平連任與經濟....上海疫情或成局勢轉折點》指出,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第一「發動機」,在疫情的包圍之下逐漸熄火。長三角地區60%-70%的工業產值和出口額都是外資企業來完成的,而且這個地區60%的民營企業都是給這些外資企業做配套生產,靠外資企業產業鏈生存,或者靠外資企業的採購來做自營出口。此前在中美貿易戰的影響下,外資企業不斷撤離中國,不但外資企業直接貢獻的出口和就業急速下滑,在這個產業鏈上的民營企業同樣要倒閉。現在,凶猛的疫情更加對長三角地區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果整個長三角經濟崩潰,整個中國經濟的狀況也就可想而知。

而現在,如果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停滯甚至衰退,中國經濟堪憂。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