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圖)
《莊子》解讀(二):夫隨其成心而師之 誰獨且無師乎?


莊子夢蝶(圖片來源:美國公用領域)

前文主要介紹《內篇・逍遙游第一》論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即人生意義在於,得道從而在無限蒼穹逍遙游。《莊子》對生命意義的詮釋對後世文學影響深遠,如《紅樓夢》作者熟讀《莊子》,多處引用《莊子》名句,在最後一回隱喻了寶玉得道在浩瀚蒼穹中作逍遙游。書中提到寶玉與僧道為伴,在渡口拜別賈政時,作歌:

「我所游兮,鴻蒙太空;我所居兮,青埂之峰;誰與我游兮,我誰與從。渺渺茫茫兮,歸彼大荒。」

本文擬解讀《內篇・齊物論第二》。

人籟、地籟和天籟打坐的層次

齊物論》以修道者南郭子綦與其弟子顏成子游談論打坐開篇。南郭子綦在那天打坐中仰望窗外天空,長聲嘆息,似乎靈魂脫殼,忘卻自身存在。他的學生顏成偃(字子游)問:「出了什麼事?我瞭解打坐要求形如枯樹,老師怎麼心也如死灰?今天您的打坐同昨天不同。」(原文:「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

子綦回答說:「偃問得好,有進步。今天我打坐忘記了自己,你已經看出來了吧?你聽見了人籟(人的聲音),未必能聽到地籟(大地的聲音),你即使聽見地籟,但不能聽到天籟。」(原文:「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不聞天籟夫!」)

子綦可能在通過描述打坐中修煉人聽見人籟、地籟和天籟,以比喻打坐入靜層次的提升。初學打坐時,聽見人籟。待層次有提高後,人籟已經聽不到,但可能聽到地籟。等再提高,地籟消失了,可能聽到天籟。

子綦為子游詳述了可聽到的地籟各種形態後,子游又問天籟怎麼樣?子綦回答說:「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邪?」大意是指天籟有萬般不同的形態,但都出於自然,沒有誰來發動。」

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

打坐中聽到的人籟、地籟和天籟,不只是體現打坐層次,也可對應於人的智慧層次。《齊物論》稱「大知閒閒,小知間間」,即有悟性的人廣博豁達,而悟性低的人則斤斤計較。並詳述了悟性低的各種表現:

拘於智巧,言論瑣細無方、沒完沒了,整日勾心鬥角;沉緬於所為,心靈閉塞,如秋冬草木,衰老頹敗,沒法恢復生氣。各種情感如擔憂、恐懼,躁動、放縱、張狂,像樂聲從中空的樂管發出(人籟)。種種情形日夜交替不消停,卻不知是怎麼形成的?

從開始得人身到最後消亡,均跟外界或對立或順應,行動如快馬奔馳,沒有什麼可使他止步,不很可悲嗎!他終身承受役使卻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輩子困頓疲勞卻不知自己的歸宿,能不悲哀嗎!(原文: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內篇 大宗師第六》標題中的大宗師三字,意在呼籲世人尊崇道為老師。但囿於成見者,難於做到。《齊物論》指出:「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與有!!」大意:追隨業已形成的偏執己見並把它當作老師,那麼誰會沒有老師呢?為什麼必須通曉事物的更替並從自己精神世界找到資證的人才有老師呢?愚昧的人也會跟他們一樣有老師呀。

逍遙游》揭示得道是人生意義所在,《齊物論》間接點出悟性低者的各種表現是起因於自己觀念阻擋,不能宗道為師,難於修道,困在了人籟的境界。

齊物與大辯不言

論述打坐與智慧後,《齊物論》談到「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故為是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大意指天下萬物的存在,均有其存在立足的原因,有被認可的一面。比如細小的草莖和高大的庭柱,長相醜的人和美麗的西施,千奇百怪的各種事物,從「道」的角度看可相通渾一。這是齊物。

《齊物論》指出,大道不必一直稱揚,大論辯家不必多說,最仁義的人不必向人示仁,最廉潔的人不必過於謙讓,最勇敢的人不傷害他人。(原文: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不廉不嗛,不勇不忮)

真理完全表露於外可能不算真理,逞言肆辯總有表達不周處,經常示仁者反而可能不仁,廉潔到極點反而不真實,勇敢而傷人不是真勇。這五種情況著意求圓卻幾近成方。停止於自己所不知曉的境地,是絕頂明智。(原文: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圓而幾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聖人摒棄各種炫耀的迷亂人心巧說辯言,認識到無用之用,才能瞭解真相。(原文:是故滑疑之耀,聖人之所圖也。為是不用而寓諸庸,此之謂以明。)

《齊物論》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並借用道者長悟子對修道人瞿鵲子的回答,表示聖人跟萬物合為一,超越混亂紛爭。人們一心忙於去爭辯是非,聖人卻像愚昧無所覺察,無論古今如何變異,聖人自身渾成一體不為紛雜變異所影響,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託於無窮無盡的境界。

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

《外篇・秋水》提到,莊子與好友惠子遊玩於濠水的橋上時莊子說:「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說︰「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說:「我不是你,確實不知你。但你確實不是魚呀,那麼你不知魚快樂,也就自證了。」莊子曰:「我得提醒你,你剛才問我從何而知魚快樂的,對吧?你這樣詢問我,等於默認了我已知魚快樂,只是不明白我從何而知罷了。我現在回答你,我是從濠水橋上曉得魚快樂的。」

莊子在《齊物論》稱「道通為一」「萬物與我為一」,想必在修煉中有所超越凡塵,在其境界中能感知天地萬物,從濠水橋上感受到了魚的快樂。宋國雄辯家惠施雖學富五車,官居宰相,也許瞭解人間無數知識,但修道的悟性低,困在人籟境界,故想不通莊子怎麼可能感知魚。

《內篇・養生主第三》中第一句話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目前中國國內圖書館中常見把此話做成條幅掛在牆上,但「殆已!」這兩個字給遺漏了,這樣切割這一關鍵詞後,這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的意思與莊子的本意完全相反。共産黨對中國文化的破壞可見一斑。

莊子原本想說:人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必然體乏神傷。緊接著這一句,《養生主》稱「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即既然如此還在不停追求知識,可真是十分危險了!

莊子是在告誡包括他的好友惠施在內修道悟性低的世人,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以有限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這與上面提到《齊物論》所說的:「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是一致的。

夢蝶 人身難得 中土難生 正法難遇

《齊物論》最後說,過去莊周夢見自己是蝴蝶,欣然自得的飛舞著,感到愉快和愜意!不知道自己是莊周。突然醒來,驚惶間方知原來我是莊周。不知莊周夢中變成蝴蝶呢,還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周呢?莊周與蝴蝶必定有區別。這就可叫做物化。

東方文化雜誌的《《紅樓夢》與莊子夢?》一文推演說,在「紅樓」一「夢」裡,可看到「莊子的蝴蝶夢影在翩翩飛舞。生而為寶玉黛玉,死而為神瑛絳珠;夢而為寶玉黛玉,覺而為神瑛絳珠。」

也許現在世界上多數人原本是天上的一個個神瑛或絳珠,下世歷煉、追尋並同化大道大法從而回歸天堂,在歷史上當過莊子這樣的哲人,也當過蝴蝶等動物,千年輪回,沉醉在大夢中,迷失在世間,歷盡艱辛。唯有人身方可修行開悟,今生幸得人身的中土出生的中國同胞,得好好珍惜。

《西遊記》第六十四回「荊棘嶺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談詩」中唐僧說:「夫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

本文留言

作者瑜正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