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藏有「無字天書」 深藏百年的秘密 (圖)
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天津天后宮。(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天津天后宮具有數百年的歷史,工作人員意外發現在廟中的金頂上有一本「無字天書」,當中的疑點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但隨著其他的「意外發現」逐漸解開埋藏的秘密。
天津天后宮
天津天后宮,又稱為娘娘宮,與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的湄洲媽祖祖廟和臺灣雲林縣的北港朝天宮並稱「世界三大媽祖廟」。天津天后宮最初建造於元泰定元年(公元1326年),於明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再次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改稱為天后宮。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作為天津民俗博物館。
「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城」,天津天后宮對當地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以此衍生出許多老地名,比如「宮北大街」、「宮南別苑」、「宮前二道街」等。最初天后宮作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並進行酬神活動的場所,後來在其兩側的街道形成市場。每逢農曆3月23日,天后寶誕之日,在此都會舉行天津皇會,能看見表演龍燈、踩高蹺等傳統民俗活動。
隱藏於廟中的「無字天書」
公元2009年8月時,相關單位人員在天后宮內部發現一本「無字天書」,是在進行廟宇修繕工作時,於26公尺高的金頂內發現的,此書經過層層包裹,保存狀況相當完整。這本書具有紅色的書皮,內頁紙張則是使用黃色宣紙,規格大約是現今的64開,書本厚度2公分左右,整本書從頭到尾都沒有書寫任何文字,經過鑑定來源自明清時期。
根據千龍網報導,這本書位處高位,經過百年仍保存良好。專家分析書本懸掛在26公尺的高處,保持內部的乾燥,並以一公分厚的銅皮阻擋陽光的照射,包裹內部填充大量棉花減少內部空氣流通,以致這本「無字天書」處在一個保存良好的狀態。
天津市文物局文物處的研究員從書本紙張的製造工藝與裝訂方式判斷製造於明清時期,不太可能在天后宮重建時放置的,但從天后宮保存的修繕紀錄查看,「無字天書」所在的金頂在近年並沒有曾經取下的紀錄,而且金頂本身重達10公斤,要從26公尺高的幡桿取下也不容易。
對於這本「無字天書」的來源與疑點使研究人員感到疑惑時,工作人員又在另一個金頂發現一個包裹,當中藏有一張字條。這張字條源自1896年,上面寫著這個幡桿的捐贈者與修繕時間,研究人員從這個發現中得到啟發,從「無字天書」發現隱藏的夾層,當中隱藏著解開謎團的關鍵。
解開深藏的秘密
「無字天書」夾層中有一張紅色的字條,上面記錄著幡桿的捐贈者、高度與捐贈時間。捐贈時間是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該年春天,廟前曾發生火災,燒毀其中一個幡桿。有一位名叫陳兆磷的男於秋天捐贈幡桿,人們將此事寫在字條上、塞進書本中。此事經過30年後,當時的人們重新修繕幡桿,並將這件事情同樣寫在字條並塞進包裹中,使得後人對於秘密的發現過程就像尋寶遊戲一樣。
除了得知幡桿的捐贈情況,字條內寫的「捐獻大桅」引起學者的注意,桅桿是指船上的高桿,天后宮門前的則是幡桿。學者認為這項記載能說明1866年的天后宮附近,肯定有一個路河樓(路河是天津的海河),在夜間以金頂耀眼的金光,為遠處的船隻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