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終結了西方的和平主義外交政策(圖)


2022年4月1日,烏克蘭城市Svitylnia(圖片來源:Anastasia Vlasova/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4月2日訊】為避免誤會,本文談的是和平主義政策,並非和平主義(Pacifism)。作為一種主張,和平主義將一直存在,直到永遠。本文分析的是眼下的劇變:一場俄烏戰爭還未終結,但自1990年代伴隨著全球化進程而盛行西方國家的和平主義政策已經壽終正寢。只因各國底子不同,考慮的方向與事情側重點不同,美國在考慮調整戰略對手的次序,同時增加軍費;歐盟與日本則在考慮本國未來的「軍事存在」。

美國的戰略調整

美國參眾兩院軍事委員會40名共和黨議員敦促總統拜登總統,要求他在2023年美國財政預算方案中,在考慮通脹的基礎上將國防開支提高5%。

增加預算的理由,議員們在信中寫得很清楚,「中國前所未有的軍事現代化已經在西太平洋的關鍵地區把我們甩在了後面,中共每天都更清楚地向我們表明,它的利益與我們的利益截然相反。」

另一個更重要的消息是美國五角大樓對外軍事戰略的調整。《華爾街日報》3月22日發文稱,自2018年以來,五角大樓實施的戰略一直將中國和俄羅斯確定為首要關切,將朝鮮、伊朗和暴力極端主義定為次要威脅。從去年以來,五角大樓將中國視為主要威脅,該「2+3」戰略預計將被「1+4」戰略取代——前者指兩個主要對手加三個次要對手,後者將中國視為首要對手,將俄羅斯置於次要威脅之列。俄烏戰爭生生後,五角大樓一名高級官員表示:「我認為這是歐洲的911事件」,儘管五角大樓將因應這些國家的需求做出反應,但主要重點仍是對抗中國。這位官員說:「我認為,我們有與歐洲盟友一起加強軍事立場的空間,但不至於讓此事干擾我們專注於中國。」據說,拜登政府正尋求平衡,一方面認為這是歐洲的關鍵時刻,另一方面又希望讓美國把重點放在亞洲。

歐盟最大的痛苦:結束和平主義戰略

鑒於俄烏戰爭之後,歐洲各國才意識到自己的軍事反制能力有多糟糕。以德國為例,俄烏戰爭發生後,德國多位將領都表示德國軍隊的裝備相當落後。2月24日,德國陸軍總監(司令)阿方斯.邁斯(Alfons Mais)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事通過社交網路領英表示:「聯邦國防軍,也就是我有幸領導的陸軍,在裝備上或多或少處於一無所有的狀態。我們能提供給政治家的支援聯盟的選擇是極其有限的。」德國聯邦國防軍陸軍總監麥斯(Alfons Mais)毫不留情地說出了聯邦國防軍的現狀:「這是一支基本處於赤手空拳狀態的軍隊。」德國總理肖爾茨在一份政府聲明中宣稱,將投入一千億歐元「聯邦國防軍特別資產」對軍隊進行現代化改造。

德國是歐盟的支柱國與領導者,其行動有示範效應。歐盟部長理事會3月21日正式批准了《戰略指南針》(Strategic Compass)檔,在3月24日至25日由歐洲理事會也就是歐盟27國領導人批准通過。該檔為歐盟提供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行動計畫,以在2030年前加強歐盟的安全和防禦政策。該戰略檔涵蓋了歐盟在安全和國防政策的所有方面,並圍繞四個支柱展開:「行動、投資、合作和安全。」聲明表示:「一個更強大、更有能力的歐盟在安全和防務方面將為全球和跨大西洋的安全做出積極貢獻,並且是對北約的補充,北約仍然是其成員集體防禦的基礎。」

冷戰結束之後,一直作為一種思潮存在的和平主義終於成了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各國政府的決策依據,雖然有個北約存在,但北約真正有軍力的就是美國、英國與法國,北約從一開始就要求所有成員國按照GDP的2%列支國防費,但北約公布的資料顯示,2015年美國支出的國防費用是GDP的3.61%,而德國僅支出GDP的1.2%,即400億美元。如果看德國軍費佔GDP比重的歷年資料,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出版的《年鑑:軍備、裁軍和國際安全》顯示,德國軍費佔GDP比重最高的時候是1960年代的美蘇冷戰時期,佔比5%,以後一路下降,到2005年降到1%,幾乎只能用於人事費用。3月24日,北約布魯塞爾峰會結束,會後發表《北約成員國元首和政府首腦聯合聲明》,除了繼續支援烏克蘭的兩條之外,最重要的一條是北約成員國同意增加軍費,將使各國的軍費開支達到或接近各自國內生產總值2%的標準。德國、比利時等國在本次會前已經宣布增加軍費。

從小處分析,號稱歐洲支柱的德國在軍事上處於如此弱爆狀態,這與二戰之後德國的非軍事化努力有關。這種非軍事化努力,有外界期望與壓力,也有德國本身的反思。世界不希望德國再有任何武裝部隊,以及德國人對他們過去的戰爭罪惡反思有關,有關態度是由歷史的陰影所塑造。

從大處分析,則與全球化提倡的和平主義理想有關。和平及反戰思想的出現,代表世界對戰爭災難、罪惡的反思,古今中外皆有,比如中國就有墨子的「非戰「思想。現代和平主義晚近才出現,溯其根源,和平主義一詞由法國和平運動家埃米爾.阿諾(Émile Arnaud)創造,並在格拉斯哥舉辦的第十次世界和平大會中被世界各地的和平運動者所接受,其主要思想就是反對強制兵役或暴力,追求和平,主張用非暴力方式解決人與人之間的衝突和對抗。但成為一種國家政策的基礎,卻是全球化之後才出現的潮流。

歐盟弱化歐洲各國的軍事力量之時,為世界提供國際秩序這一公共安全品的任務由美國承擔,聯合國的決議要想得到執行,也主要依靠美國。這一切,在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陸續弱化,這與冷戰後歐美關係的變化有關,也與中國的和平崛起有關,是個很長的故事,本文只提個梗。

歐盟受打擊最重,美國軍事工業將大發展

俄烏戰爭開始,未直接參戰的歐盟受到的打擊來自各方面,參與美國發起的制裁行動,歐盟諸國雖然半心半意,在能源上為俄羅斯進口留了很大的餘地,但是承受的打擊非常沈重。

在世界GDP前十的國家當中,除了排名第1的美國與排名第10的加拿大,對外的市場依賴與資源依賴程度都相對較低,其餘八個(中國、日本、德國、印度、法國、英國、巴西、義大利)國家都有嚴重的對外依賴,不是市場依賴,就是資源依賴。戰爭當中,最易受影響的就是對外依賴較強的經濟體,只是受影響的程度不一。以英國為例,根據預算責任辦公室(OBR)在3月23日發布的報告,俄烏戰爭使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遠高於歷史平均水準——這一事實將「嚴重影響剛剛恢復到大流行前水準的英國經濟」,英國人的生活水準創下1950年代以來最大降幅。

可以確定的是,對還有疆域意識的國家比較一致的影響就是提高軍費開支,這樣一來,美國將是全球軍售最大的受益者。據2021年世界軍售報告,2020年世界前100位武器製造商的銷售額總計達5310億美元,41家美國武器企業的軍售總額達2850億美元,佔總銷售額的54%。中國的軍售總額為668億美元,佔總銷售額的13%,第三大份額是英國,為375億美元;第四是俄羅斯,軍售總額為264億美元。第五是德國,銷售額達到89億美元。最大的得利國當然是美國。

自1990年代柏林牆倒塌後開始的全球化,近年遇到各種困難,俄烏戰爭的發生終於為其劃上了休止符,今後國際社會將出現多極化局面。俄烏戰爭對歐洲的教訓是:世界秩序是依靠國家實力而非和平主義理念維持。

(文章由作者授權轉載,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何清漣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