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門傳奇--歷史上會馴服猛虎的僧人(圖)


明丁雲鵬應真雲彙:諸羅漢或晏坐禪定,或繙經說法,或降龍伏虎,形貌各異。(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步履威重,吼聲如雷,是威武勇猛之獸,自古被稱為「百獸之王」。在世人心目中,老虎以其不可撼動的威勇形象,歷代被視為勇猛或權威的象徵,其雄壯威嚴對應的,是人的貴相與王者之氣。不過,很多時候,讓世人更明白不過的,則是老虎會傷人、會吃人,因此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亦將虎視為欲除之的大害。總論之,老虎既是瑞獸,也是凶煞,既勇武、威猛的一面,亦帶有危險、恐怖的一面。既是如此,那麼在一些民間傳說中,一些能降伏、駕馭老虎之人,想必正擁有非同尋常的能力,或許是非仙既道、非佛即神。這些佛家道家留下的伏虎文化,影響著歷代的藝術創作和建築藝術,不少繪畫和名勝古蹟均描繪了伏虎僧人的事跡。一起來認識吧。

佛門僧侶 伏傳奇

《太平廣記》卷九十七記載了一位異僧,時人稱其空如禪師。

空如禪師年輕時,嚮往佛門生活,經過一番波折,來到陸渾山,在寺廟中修行。

山中多猛獸,但老虎在他面前絲毫沒有虎王的架子,對僧人非常溫馴,沒有凶暴的跡象。有時,空如禪師在山中偶然遇見野豬與老虎搏鬥,他只要揮揮手杖驅趕它們:「施主,你們不須互打。」老虎和野豬便會知趣地散開。人們敬重禪師,沒有人敢輕慢待他。

北魏時期,有一次僧稠法師在王屋山見到了兩隻老虎,正在吼叫爭鬥,企圖以聲勢壓住對方。僧稠逕直走上前,將錫杖插在兩虎中間。面對這位慈悲為懷的僧人,那兩隻老虎似乎感到羞愧,遂即低下頭各自散開了。

西晉時期,天竺僧人耆域入華,在襄陽渡江時,船夫見他是個和尚,衣衫襤褸,就沒讓他搭船。

等到船至彼岸時,人們驚訝地發現耆域已經渡江了,而且還有兩隻老虎走在前面,像是為耆域導路一樣。老虎收起耳朵,垂下尾巴,很是溫順。耆域像是撫摸寵物一般,摸摸老虎的頭,老虎就離開了。

兩岸的人們看著人虎相隨的奇特畫面,都跟著耆域而行。

天師馭虎 攝邪歸正

道家信仰文化中,張天師馭虎,為百姓驅逐邪祟。《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十八記載,漢朝天師張道陵修道煉丹時,經常有青龍、白虎圍繞著丹鼎。

他修成後,有一年西城房陵一帶出現白虎神,但嗜好飲人血,當地的百姓為了活命,每年必殺一人祭祀白虎。張天師憐憫百姓,於是召來白虎神,以神力教戒它,攝邪歸正,為百姓解除了魔難。

自宋朝以降,每逢端午,用艾草編成老虎,稱為艾虎。家家戶戶懸掛張天師馭虎像,以禳災辟邪。

宋朝諺語說:「掛天師,撐著眼,直下覷,騎個生獰大艾虎,閒神浪鬼避他方。」又說:「五月五日午,天師騎艾虎。赤口上青天,百蟲歸地府。」諺語描繪了張天師為百姓驅逐妖邪,保護百姓平安。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