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國家體育場舉行的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上。(圖片來源:Anthony Wallace - Pool/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2年2月6日訊】2022年冬季奧運週五(2月4日)於主場館鳥巢正式開幕後,北京也一躍成為全球唯一辦過夏季與冬季奧運的雙奧城市。本屆冬奧會有來自91國近3000名的選手要爭奪總計109枚的獎牌,競爭激烈。不過在競技場外,俄羅斯總統普京的現身力挺中國,應對歐美多國的外交抵制,也讓這場賽事成為一探中國外交處境的玻璃櫥窗。
此次冬奧開幕式以中國「24節氣」為主題揭開序幕,場外在鳥巢上空燃放「迎客松」煙花,喜迎來自91國的選手,場內則安排76名不同種族膚色青少年的滑雪等表演,來呼應本屆的主題曲《一起向未來》。
雙奧時隔14年 凸顯中國外交難題
不過,諷刺的是,相較於2008年夏奧吸引到史上最多、超過80名國家元首或高階官員的熱絡出席,本屆冬奧面臨多國抵制。雖然最後仍有60多國派員親臨觀賽,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主要西方民主國家因抗議中國人權劣跡,早就發起外交抵制,拒絕派員出席;另外,紐西蘭、荷蘭、瑞典及奧地利等國則以北京防疫管控太嚴為由缺席,總計近30個國家似乎以行動證明他們很難和中國一起走向未來。
對此,立場被外界視為親中的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開幕致詞時,除讚揚中國實現當年的申奧承諾外,還提及聯合國大會先前通過的奧林匹克休戰決議,似乎意有所指地向歐美喊話。巴赫說:「本著奧林匹克和平精神,我呼籲全球各政府遵守你們對奧林匹克休戰的承諾,給和平一個機會。」
普京率先赴京力挺 疫情後首會習近平
面對外交抵制,中國官方連月來一再重申反對美方帶頭將體育運動政治化,並堅稱冬奧「不是政治作秀和搞政治操弄的舞臺」。不過,有趣的是,冬奧開幕前,中國卻自己上演了一場政治重頭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俄羅斯總統普京的習普會。
普京是全球第一個承諾出席冬奧的元首,2月4日當天他的專機降落時,受到中國官媒大篇幅報導,同一天先後抵達北京的還有埃及、塞爾維亞、烏茲別克等國家元首以及阿布賈比王儲穆罕默德、泰國公主詩琳通等各國領袖人物,合計約20多人。
習普會於釣魚臺國賓館召開,這不僅是普京今年首次出訪安排,更是新冠疫情爆發兩年多以來,習近平首度與外國元首的面對面會晤。據新華社報導,習近平在會中強調,面對深刻複雜演變的國際情勢,中俄矢志不渝深化「背靠背戰略協作」,過去、現在、將來都不會動搖。習近平說:「人類社會現在還是遭遇著諸多的挑戰與危機,在這個背景下,中俄兩國堅守初心,始終保持雙邊關係的穩健前行。」
疏離西方 習擁抱威權領袖取暖
針對冬奧開幕前的習普會,國際政治專家和維權人士都認為,這恰恰反映出習近平正與西方民主國家分道揚鑣,並與威權國家的領導人們抱團取暖的國際現況。
位於英國倫敦的卡迪夫大學國際關係教授謝爾蓋(Sergey Radchenko)長期關注冷戰危機與俄中外交政策,他認為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陳兵15萬招致歐美各盟國同聲譴責之際,普京飛抵北京觀看奧運,除了給足習近平面子外,也再次凸顯兩國在地緣政治角力上的互相依賴性,尤其普京對中國的依賴可能更多一些。
謝爾蓋告訴美國之音:「對俄羅斯而言,中國不僅是重要的經濟夥伴。俄羅斯若因對烏克蘭的武力威嚇或升高歐洲安全的緊張局勢而可能面臨來自歐美的更多制裁,有中國這個在東邊、可靠的合作夥伴就顯得更加重要。」
普京盼習近平能在烏克蘭局勢上做他的後盾,而習近平則有普京在臺灣問題上為他撐腰。兩國於2月4日簽署的聯合聲明中,俄羅斯重申「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承認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過,此聲明隨即引發臺灣外交部的抗議,於2月5日透過新聞稿嚴厲譴責中俄兩國「此貶損臺灣國家主權的不實表述」和「虛構的一個中國原則」。
人權劣跡每況愈下 西方冷對北京冬奧
臺灣外交部聲明稱:「值此全球關注冬季奧運賽事,紛紛為各國運動員加油喝采,也關注中國人權劣行之際,中國政府借與俄羅斯高峰會操弄威權主義擴張,有辱奧林匹克五環(The Olympic Rings)所揭櫫的和平精神,這將遭臺灣人民唾棄,民主國家也會對這樣的行徑感到不齒。」
人權人士說,西方各國在兩屆奧運期間對北京的態度從熱絡轉為冷淡,儘管背後也有大國競爭和地緣政治的因素,但中國的人權劣跡,包括對新聞和言論自由的緊縮,恐怕才是各民主國家都跨不過的門坎。
2008年北京夏奧前,中國官方曾放寬媒體採訪限制、還設立抗議區域等開放作為,一度獲得國際讚賞。但位於臺北的臺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施逸翔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當年中國為了申辦奧運而做出的各項人權承諾,隨著近年來對新疆維吾爾族的監禁、頒布國安法摧毀香港民主、西藏宗教問題以及拘押臺灣社運人士、加大對臺軍事施壓而宣告破產。
臺灣代表團出席開幕式觸怒人權團體
因此,臺灣29個公民團體,早於去年底就公開回應全球超過200多個人權團體的倡議,呼籲臺灣政府加入外交抵制北京冬奧的行列,而參賽的臺灣運動員則以不出席開幕式來表態。只不過,令人遺憾的是,原本臺灣代表團以防疫及交通因素為由,決定不出席冬奧開幕式,但卻在最後關頭,迫於國際奧委會的遊說而改弦易轍,臨時決定出席。
施逸翔說:「北京政權過去的作為完全背棄爭取奧運主辦權給的承諾、完全違背奧林匹克的團結的精神,所以大家才會去抗議,但是今天中華(臺北)奧委會、還有(臺灣)體育署輕易地就在這個空洞的價值裡面,去翻轉它原來的決定,更引起大家的憤怒跟抗議。」
雙奧相隔14年 中國新聞自由緊縮
持續緊縮的新聞自由也是西方國家越來越難和中國一起走向未來的一大原因。
2008年京奧期間,中國首度開放境外記者可自行攜帶衛星傳輸設備,不經審核的採訪報導,並首度准許駐京外媒前往各省市自由採訪,還有限度開放網路防火牆,讓中國人民也能看到部分國際媒體的報導內容。
但今年,中國以防疫為由,將所有媒體限縮在冬奧「閉環式」的採訪環境內。冬奧開幕當日,荷蘭公共電視臺(NOS)記者在國家體育館外進行連線報導時,還遭中方保安人員強行推離,導致連線中斷。
對於中國新聞自由的惡化,無國界記者組織自2月4日起於社媒發起國際宣傳活動,透過對國際奧委會各贊助商之廣告標語的諷刺,來提醒國際大企業,如韓國三星、日本國際(Panasonic)等助長中國加強新聞管制的嚴峻現實。
無國界記者秘書長克里斯多夫德洛瓦(Christophe Deloire)透過2月4日發布的新聞稿表示:「贊助冬奧的跨國企業無法宣稱自己對中國政府利用賽事之舉不負任何責任。我們呼籲這些贊助商不要成為中方宣傳的幫凶,並避免助長中國對新聞資訊權利的打壓。」
外媒指冬奧預算10倍於官方數字
近年來,隨著防疫以及中共「戰狼外交」的敵意上升,能夠留在中國採訪的外媒記者人數已經越來越少,他們不僅在採訪上所受到的限制越來越多,還不時傳出遭民眾圍觀騷擾,加大採訪工作的難度;再加上習近平政府也越來越排外、施政透明度也下降,越發升高外媒對中國政府的不信任感。
以冬奧預算為例,中國官媒報導,在官方強調節約和綠色辦奧運下,本屆冬奧只花了39億美元,是20年來成本最低的奧運會。但美國新聞網站《商業內幕》卻以實際估算戳破中國政府的不實之言,直指總成本應在385億美元之譜,是官方公布數字的近10倍。
《商業內幕》報導指出,中方引以為傲的新建場館,如造價達1.86億美元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鳥巢和水立方等舊場館的翻新費用、人造雪以及防疫泡泡相關開支等項目,都未被列入官方估算中。
《商業內幕》引述美國籍體育經濟專家津巴利斯特(Andrew Zimbalist)的說法稱,很難在中國獲得任何準確訊息,因此,「任何官方數字都非常值得懷疑」。
森林保護區蓋滑雪場 學者:冬奧難達環境永續
至於冬奧的環保訴求也很可能是另一個謊言。
CNN於1月底的調查報導直指新建於北京延慶的滑雪場,其場址原屬當地極具生物多樣性的「松山自然保護區」,是在北京申奧成功後,才一改保護區的範圍,顯然是為奧運讓道,犧牲環保,因為原本森林密佈的山頭為了建雪場被移除了上萬棵樹木,再加上今年北京降雪不足,為了辦冬奧,只能大量依賴人工造雪。
CNN引述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地理學家卡門德榮(Carmen de Jong)的說法,質疑冬奧的做法難以達到環境永續,雖然對環境所造成的實際傷害有多大,因缺乏數據,外界也難以準確估算。
對此,位於臺中、長期研究高山森林與生物多樣性的臺灣生態學會理事長陳玉峯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表示,中國全力要辦好奧運,因此,中國國內大概不會有人去質疑環境問題或在意西方的批評,但他說,這是一個要正視的人道問題。
陳玉峯說:「這些物種(多樣性)等(問題),因為消減的(森林)面積,有公式可以計算,就是物種跟面積大概是呈現2次方到3次方之間的相關,而且是隨著面積增大,可能對某些物種會有臨界值的這個傷害。」
此屆北京冬奧會自2015年申辦成功到開幕歷時7年,但這7年間,中國面臨經濟增速放緩、與西方國家外交惡化及香港民主運動等一連串內外的政經挑戰。在未來兩週內,國際輿論或將回到各國選手在冰雪運動場上的競技拚搏,但不少輿論分析,冬奧於2月20日閉幕後,中國恐正式印證它與西方國家漸行漸遠的冰雪大國形象。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