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國經濟──內憂難解「外需」不確定(圖)
北京市房地產出售價格(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12月28日訊】2021年行將結束,中國經濟面臨的局面北京也很清楚:內部面臨供給衝擊、需求收縮、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用白話解釋就是廠家大量倒閉、失業導致民眾消費能力嚴重萎縮、對GDP增長預期不可過高。那麼,中國經濟的希望在哪裡?在外部需求,主要是對外貿易+外國直接投資。問題是:外部需求能否穩定?北京對此心中無數。
北京整治經濟猶如給駝背上夾板
在房地產泡沫膨脹之時,中國經濟脫實入虛之勢已成,中國政府再推出以P2P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金融,助長了中國經濟脫實入虛之勢,終於一地狼籍。從2020年10月以來,北京出手整治,想扭轉這一趨勢,讓中國經濟脫虛入實,針對網際網路科技巨頭、教輔產業、社交媒體平臺和娛樂圈等領域痛下殺手整頓。從這些行業的野蠻生長來說,有調整的必要,方向沒錯,問題出在調整整頓方式。所用方式之野蠻,完全是政治手段,讓我想起中國一個寓言:一江湖郎中自稱擅長治駝背,其方式是將駝背胸前背部上兩塊夾板,然後平放地上猛踩一氣,結果是駝背直了,但脊椎寸斷。
12月上旬,中國微信公號「財經十一人」以今年前三季度的資料作為參考,對比疫情前的2019年,選出了十大收縮行業。調查提到,養豬養雞行業總營業利潤下降了160%;餐飲與酒店行業總營業利潤下降了88%;商場與超市行業受到了疫情和消費方式改變的雙重壓力,營業利潤下降了67%。另外,旅遊與景區行業有25家樣本公司的總營業利潤下降了107%;航空與機場行業12家樣本公司的總營業利潤下降了229%,裝修與園林-30%。
失業成為中國新常態
上述行業的收縮,基本是受收入下降的傳導機制影響所致:收入下降,導致居民自覺調整消費結構,飲食結構調整、外食減少、外出旅遊減少,自然影響到交通行業,以及提高生活檔次的裝修與園林消費。
從宏觀經濟層面來看也不妙,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9.8%,兩年平均增長5.2%,明顯低於以往資料。固定資產投資恢復緩慢,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傳統的製造業、建築業、批發零售業、交通運輸業,包括傳統服務業等沒半點提振現象之時,北京當局用治駝背的方式整治上述行業,結果導致這些行業短時期內大量破產倒閉,砸了這麼多飯碗,讓國人到哪裡找飯轍去?
中國內需萎縮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房地產相關行業是對中國經濟貢獻最大的單一行業,2021年佔GDP的28%,低於2016年35%的近期峰值。根據穆迪的資料,這裡麵包括7%來自房地產行業的直接貢獻,和21%來自建築業以及機械設備等供應鏈行業的間接貢獻。
行業收縮必然帶來失業,真實失業數是多少,從官方公布的失業率中只是多漲了一個百分點多點。但中國房企「爆雷」、教培機構被團滅、跨境電商規模被壓縮。上述三支失業大軍領域生態環境的改變,至少導致一千萬人失業,其餘的失業還不在這千多萬人之列。在「2021中國經濟新氣象」的熱議話題中,一些民眾評論說,「今年很多行業直接原地失業」、「我們公司裁員有點多」、「做夢都在找兼職努力掙錢還房貸」、「有多少店面關門,有多少年輕人越來越活不起,不敢結婚、不敢生娃、不想生娃」……
面對哀鴻遍野的經濟蕭條,12月上旬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不得不承認中國經濟面臨「三重壓力」。誰都明白,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內需這一項是指望不上了。
對外貿易太多不確定性
從GDP的構成來看,2020年與2021年,中國來自對外貿易的產出佔比都相當高。202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32萬億,相當於GDP總量的30%;2021年前三季度中國GDP總值82.31萬億元,中國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8.33萬億元,佔GDP比重約29%。10月份進出口貿易繼續增長,但11、12兩個月預計可能有所回落,但這一比重可能沒多大變化。問題是: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盟、美國這兩大經濟體目前正被COVID-19變種病毒折磨得精疲力盡,與中國關係頻生齟齷,這兩大經濟體都是中國前四大交易夥伴之列,尤其是美國更是中國外貿順差的主要來源。在海運費猛漲攤薄了進出口企業利潤,加之未來的國際經濟形勢依然充滿變數。2021年是否還能維持這種趨勢,中國心裏完全沒有底。
對外貿易也是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如果再熄火,中國經濟前景實在太黯淡了。
中國對外資吸引力下降
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一直存在,中國政府對此也很自信。據中國商務部發布資料,今年1月至9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595.1億元,同比增長19.6%。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發布的調查亦稱,超40%美企擬在未來一年加大在華投入。9月16日,中國美國商會主席葛國瑞在第17屆中國國際中小企業博覽會和首屆中小企業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稱,毫無疑問,在華美國企業將繼續深耕中國市場。並稱在該商會每年發布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中,過去5年,約60%的會員企業持續表示,中國是它們全球前三大投資目的地;過去5年,沒有考慮將生產或採購轉移到中國以外的國家和地區的會員企業比例始終保持在80%左右。
但是,2021年的國際局勢如果要找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變」。9月份的預測說明的是以前的情況,而且中國美國商會發布的報告,主要是已經在中國境內投資的外商,不包括還未在中國投資的外商。
根據國際投資公司科爾尼(kearney)剛頒布的2021年度FDI信心指數報告,在COVID-19疫情期間,全球主要的跨國公司對投資前景表現出消極的跡象,只有57%的投資者對全球經濟懷有樂觀態度,而在2020年,這一比例是72%。在投資信心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美國繼續被評為最受信任的投資目標國,連續9年蟬聯榜首。加拿大保持第二,德國排名第三,英國排名從2020年的第六名進位到第四名,日本從2020年的第四名下滑到第五,法國、澳洲、義大利排名緊隨其後。中國(含香港)被義大利、西班牙等國趕超,從2020年的排名第8降至第12名。除了中國排名下滑以外,前十名國家幾乎都沒有變化,這反映出國際資本對發達經濟體的關注。
三駕馬車中的投資,包括中國政府、中國私人資本、外商投資這三部分。如今中國私企備受打擊,能否持續保持投資是個大大的問號,新的外商投資如果對中國興趣漸失,那就只剩下政府印鈔投資了,但難題是,政府投資也得找到專案。
值得關注的是科爾尼報告指出的投資目標地選擇的影響因素:1.由於工業自動化程度正在加速,中國等市場的勞工紅利優勢正在下降(即勞動力工資正在上漲),對投資者吸引力將會降低;2.物流成本提高,公司也傾向於將生產轉移到離消費者市場更近的地區;3.跨境資料限制對FDI有非常顯著的影響,遵守投資國的資料法規已經付出了沈重的代價。此外,許多人擔心資料民族主義(由民族國家採取行動以確保對資料的控制)可能會影響他們未來三年的投資。這三條中國都有份,而且不可能短期內改善。
中美經濟關係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關係,習近平執政十年,前半截遇美國歐巴馬、川普,後半截遇拜登,這三任總統任內,美國國內政治天地翻覆,外交政策更是毫無連貫性。中國對美國的認識與應對猶如坐過山車,暈頭轉向,無法把握。在中美貿易戰開打之時,以為只要川普離開白宮,一切好辦,因此實施了「以拖待變」之策。北京沒想到的是,對華一直友好的拜登入主白宮後,美國國內對華認識非復當年,白宮班子雖然對華政策一直主張接觸、合作,但因氣候峰會上中國在對歐美政府的首要議題氣候變化上的實際不合作,導致美國終於將免除關稅這一議題放進了冷藏箱。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原文鏈接)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